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园地

“三个坚持”让北疆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2025年03月28日 10:43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4期 作者:庞彩云

  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探索具有内蒙古地域文化品牌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需坚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坚持强基础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走深走实
  
  加强北疆文化研究阐释。聚焦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立足北疆文化建设需求,进一步优化科研布局,整合科研资源,组织实施北疆文化领域重大研究项目和专项课题,科学合理设置短、中、长期研究计划,全面系统深入阐释北疆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联合区内外科研力量充分挖掘自治区文化资源,持续产出精品学术成果;积极举办与北疆文化相关的论坛、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平台、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促进北疆文化理论研究高效开展。聚焦加强对党的革命历史和当代精神的研究阐发,弘扬一代代内蒙古人民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等,进一步鼓足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聚焦加强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例的挖掘,总结提炼如“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时代佳话,让更多先进事迹广为流传。

  加强全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实施好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动将文物资源的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前置制度。加大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认定公布自治区革命文物名录,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支撑载体。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推出一批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为主题的文物新展览、文博新节目,创新推广“云展览”“云直播”等服务新业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化遗产廊道,推介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文化地标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坚持塑品牌 见行见效宣传推广北疆文化
  
  加强全区媒体推介。站在文明高度,向内蒙古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聚焦。重视挖掘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阐释内蒙古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贡献,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精神动力。站在艺术高度,向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聚焦。从办好两件大事的实践中汲取精神养分,萃取题材精华,大力书写内蒙古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经验成果,推出更多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的优秀作品。站在信仰高度,向内蒙古发展历程中的伟大革命精神和英雄人物聚焦。大力推进革命题材创作,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和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的奋斗历程,表现北疆儿女和革命先烈勇敢投身革命、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英雄形象,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

  繁荣北疆文化内容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提升北疆文艺作品的立意和格局,开掘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切实把好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审美趣向。提升文艺作品的厚重感,让故事有共情、有温度、有力量。提升文艺作品的引领感,让格调向善、向上、向美。北疆文艺创作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进一步发挥其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影响和改变北疆各族人民的气质、气场和灵魂,引领北疆人民坚定信心、强化自觉,在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奋斗中实现全面发展。

  拓展北疆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包容互鉴,依托口岸资源,推动经贸与文化交流融合,让更多体现北疆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支持优秀文艺团队和《骑兵》《三千孤儿入内蒙》等优秀文艺作品到区外、国(境)外演出交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激发创新灵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依托创作海外受众喜爱的影视作品、动漫游戏、文创产品,运用推特、脸书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发挥知名学者、文艺名家、体育明星、非遗传承人的作用等,推动内蒙古饮食文化、蒙医药文化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等走向世界。鼓励各领域积极承办体现北疆文化内涵的国家级、国际性教科文旅体活动,在同世界各国密切的文化交流互动中,讲好内蒙古故事、中国故事,展示和塑造内蒙古文化现象、中国文化形象。
  
  坚持拓业态 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产业融合。跳出文化产业内部的小循环,推动文化创意、全域旅游和科技创新全面对接,实现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价值最大化,如推动文旅融合,构建红色旅游、文博旅游、非遗旅游、研学旅游等多元共生的文旅融合新业态,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文化魅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促进品牌拓展。利用知名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开发衍生产品,如根据动漫作品推出角色玩偶、服装等周边产品。利用好热门影视剧、综艺节目、演唱会等不同载体,构筑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如一档综艺节目让乌兰哈达火山和卓资山熏鸡火出圈;一个文化IP盘活呼和浩特回民区宽巷子街区,甚至一家现代化书店的入驻也可以激活乡村旅游。

  促进价值挖掘。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多层次挖掘价值,从不同角度展现文化内容,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如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戏剧等多种形式;让藏在博物馆里的稀世珍品借助数字技术转变成受群众欢迎的文创产品及影视和舞台艺术作品亮相荧屏。

  促进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充分运用好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促进文化产业与前沿科技产业双向赋能,以科技提升文化产品创意能力和表现力,挖掘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塑造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文物修复和展示;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提供各类文化场馆的沉浸式体验。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张姝玥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