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园地

路战远:四十载耕耘 写就北疆沃野新篇

2025年03月28日 10:46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4期 作者:赛娜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却曾深陷生态困局: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狂风卷沙一夜可毁田垄。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退化农田超60%,农民在风蚀沙化中挣扎,被迫重复着“春种三遍不见苗”的无奈。

  “土壤每流失一厘米,大自然要花上成百上千年才能恢复。”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和科技难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路战远毅然带领团队扎根科研一线,用坚守和努力,践行“守护土地”的责任,通过一个个创新成果,在风沙肆虐的农田,筑起一道道坚固的绿色科技防线。

  扎根风沙:破解生态脆弱区耕地保护难题

  1985年,21岁的路战远还是内蒙古农业学校(现并入内蒙古大学)试验田的管理员。那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生将与这片土地的存续紧密相连。
上世纪末,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问题日益加剧。当时,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尚处萌芽,面对现有技术难以适应干旱大风、地形复杂的困局,路战远却选择迎难而上,带领团队开启攻坚之路。

  试验初期,团队成员几乎每天都在与极端天气作斗争。初春的内蒙古,寒风如刀,沙尘蔽日。为获取关键数据,他们在田间蹲守观测,记录土壤温度、湿度、风蚀量等关键参数。双手冻僵、双脚麻木,耳鼻灌满沙尘,连呼吸都困难——这些,都成为了科研人员的日常烙印。

  经过不懈努力,防蚀保墒、地力培育等关键技术指标逐渐明确:团队发明茬—秆—垡复合覆盖防风固土关键技术和系列配套装备,攻克了国内外同类农牧交错区风蚀防控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发明秸秆原位促腐与分层增碳的定向培肥养地技术,创建以秸秆分层还田和免少耕为主体,少耕免耕交替定期松翻的轮耕沃土养地制度;集成创建不同等级耕地“保—养—用”综合技术模式,使农田风蚀减少60%以上,实现了3至5年地力提升0.5个等级的重大突破,作物产量提高9%—23%。

  凭借这些贡献,路战远团队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得省部级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23年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科技落地:从实验室到田埂的突围之路

  技术突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让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在保护性耕作推广初期,不少农牧民对此有误解,觉得这是“懒汉种田”,不靠谱。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路战远常常跑到田间地头,蹲在炉旁炕头,用一口地道的“土话”跟农牧民拉家常,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手把手演示那些大型机械是怎么干“绣花的活儿”。

  为了让农民亲眼看到技术的效果,路战远还带领团队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等50余个旗县建立试验示范田。通过试验,数据清晰地显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大豆、玉米等作物平均增产9至23%。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让农民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主动尝试。
与此同时,为了让深奥的农技知识“说方言”“接地气”,2011年,路战远连同团队成员自筹集资金近40万元,编辑出版印制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蒙汉对照》科普画册17万册,全部免费分发给农牧民。

  截至目前,在路战远的推动下,相关技术成果在内蒙古及其他生态环境类似的省份得到广泛推广,累计应用面积超过了3亿亩。
40年的坚守,路战远最欣慰的不是奖项或专利,而是农田生态的改善。他说:“土地‘懒’了,人省力了,粮仓满了,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团队传承: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交织

  路战远对科研的苛刻藏在细节里:数据必须溯源可查,结论必经三次验证。“农业科研是场马拉松,拼的是责任心和韧劲。”在他看来,科研人员必须甘愿坐“冷板凳”,只有沉下心来,才能在地里种出真东西。

  尽管对科研要求严格,路战远对团队却充满温情。他深知科研工作的艰辛,尤其理解年轻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为此,他将获得的科技成果与人才奖励资金用于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用于支持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培养。

  如今,这个团队不仅在地里刨出了学问,更带出了一批能扛事的人。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等荣誉,团队成员先后荣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草原英才等人才称号20余项。团队还培养了12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这些年轻人如今已成为农业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继续传承着团队“崇真求实、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

  展望未来,路战远心里还盘算着更大的棋局。他建议推动内蒙古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立法,为土地“休养生息”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继续攻关耕地差异化保护与利用技术,破解制约内蒙古建成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卡脖子”难题;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耕地保护新质生产力发展,带领农牧民探索低碳农业新路径,努力构建“生态—生产—生活”共赢链。

  在这片曾经黄沙漫卷的土地上,路战远和他的团队正用科技创新续写着新时代的“智慧绿洲”故事——那里有沃野千里的粮仓,有绿水青山的画卷,更有万千农牧民奔向共同富裕的美丽笑颜。
责任编辑:张姝玥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