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园地

兴安盟积极探索以工代赈实践路径 有效发动群众参与经济建设

2025年03月28日 10:47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4期 作者:石雨良

  2023年兴安盟在经济林建设项目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2024年兴安盟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两个典型案例,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肯定,连续两年被纳入国家工作指引,真正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以工代赈“兴安盟模式”。
  
  在项目谋划上,始终兼顾地方发展和群众增收,强化效益叠加
  
  项目见成效,谋划是基础。兴安盟始终坚守“赈”的初心,在项目谋划之初就把农牧民能不能广泛参与、建成后能不能持续受益作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按照“围绕特色产业谋划项目、聚焦促农增收实施项目”的思路,结合群众就业务工需求和区域发展规划,推动群众从参与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参与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转变,在吸纳群众就近务工就业、获得劳务报酬、增加收入的同时,推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实施以工代赈,确保地方发展和赈济效应全面发挥。比如,在经济林建设项目中,兴安盟充分发挥水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深入挖掘荒山荒坡、低产低效林等闲置资源,提出以建设“光伏发电、引水上山、节水滴灌”的水资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基础,大力推广经济林建设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挖坑、整地、栽树等环节务工岗位1978个,人均务工增收超过2000元,并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10万亩经济林,推动实现以生态兴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多重效益。比如,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中,采取“林、草、药”“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生物措施,在光伏场地边界内延1米区域、场区空地、光伏板区间三个部分进行矮灌植物栽种和矮灌牧草播种,营建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被群落。工程建设中瞄准适合人工作业、服务保障以及后期管护的各个环节,全面开展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容量,共计2.7万人次参与项目建设,共发放劳务费544.45万元,群众参建比例达到10%,在沙海变绿洲中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切实达到了护生态、兴产业、富百姓的三重效益。
  
  在组织实施上,始终聚焦多元融合和模式创新,强化利益联结
  
  在以工代赈项目推进中做好利益联结对于项目的前期运行、中期建设以及后期管护都至关重要。兴安盟结合项目特点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村级实施,谁造谁管、利益共享”以及“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面强化利益联结,让以工代赈的政策温度切实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充分释放“赈”的实效。比如,在经济林建设项目中,聚焦群众务工和劳务报酬发放关键领域,推进项目顺利实施。政府主导、村级实施是由政府邀请专家团队对有建设意愿的嘎查村进行实地勘察,组织相关行业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由嘎查村两委通过“四议两公开”方式广泛告知项目实施意义及相关政策信息,按照“全体村民自愿申报、脱贫户(监测户)等困难群众重点扶持”原则确定务工群众,明确务工费用标准,按照施工方案等技术参数开展挖掘、整地、栽植等项目前期建设,经过村集体验收合格后按照约定为务工群众发放劳务报酬。谁造谁管、利益共享是指项目建设完成后,按照“谁建设、谁管护、谁收益”的原则,由参与务工群众负责后续林木的日常管护,并根据产权归属享受利益分配,在经济林达到盛果期后,近2000户参建农户实现年均增收1.5万元,23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平均年增收超过50万元。比如,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中,兴安盟以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为新能源牵头企业,吸引民企、优选金融机构,吸纳国有林场和专业合作社等与国企共同组建一体化工程联合体,承接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着力探索实施以重大项目整体带动区域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民生福祉的新能源可持续产业循环帮扶模式。
  
  在发动群众上,始终突出利益保障和长效红利,强化动力激发
  
  发动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关键在组织引导。在推广以工代赈项目中,兴安盟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当“主角”,党建引领、效益带动、协调服务同步发力,广泛吸纳脱贫户、监测户、易地搬迁户、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体参与项目建设,大力激发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在项目前期,由村“两委”发动、党员带头,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板凳会以及本村微信群广播等方式对以往以工代赈典型案例进行宣传,让群众先看到“结果”,再从“认识”层面入手进行政策宣传,有效提升群众参与以工代赈的积极性。在案例宣传、政策宣讲的同时,全面做好当地劳动力数量、务工技能等情况摸排工作,坚持鱼渔双授、志智双扶,深入开展以工代训,由施工方专业技术人员和村内能工巧匠对参与以工代赈建设的村民进行技术“传帮带”,建立村民互助小组,为长期就业、长久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在项目建设期间,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符合进度要求等前提下,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最大程度为有务工意愿和能力的村民创造就业机会,激发群众依靠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在项目建设后期,探索长效分红、设施管护、稳定收益等工作机制,保证以工代赈政策长效惠农,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的功能作用。比如,在经济林建设项目中,为了把群众牢牢吸附在经济林建设、管护、经营等产业链上,创新实施“以工代赈+确权到户”的促进增收发展思路,即在经济林建设管护阶段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增加群众短期就地务工收入,在经济林盛果期运营阶段通过林地确权到户方式增加群众长期生产经营性收入,以恒产促恒心,实现了长短期收入有效结合。比如,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中,采取“管护+劳务报酬”模式,将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纳入项目管护工作之中,按照“主动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在增加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同时不断提升林草项目区管护水平。通过优先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就近参与后期管护,全面建立以项目建设人为主、属地嘎查村合作社为辅的管护机制,让广大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与日常管护双重任务,持续增加群众务工收入。

  下一步,兴安盟将继续贯彻好国家以工代赈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挖掘政策红利,持续探索务实管用、规范有序、多方共赢的以工代赈工作模式和创新举措,推动以工代赈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作者单位:兴安盟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