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 2》)自上映以来票房口碑双丰收。作为现象级文化IP,其叙事内核、艺术表达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对做好新形势下理论宣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启示一:以传统底蕴凝神,厚植理论根基
《哪吒2》让我们意识到,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成功的最大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风格。《哪吒2》中就隐藏着众多精彩的文化“彩蛋”:“结界兽”灵感来自三星堆遗址青铜面罩;天元鼎原型是商代龙纹扁足鼎;玉虚宫屋顶再现了宋徽宗名作《瑞鹤图》;“七色宝莲”原型来自西汉错金铜博山炉;玉虚宫仙池花园灵感来自山西晋祠“鱼沼飞梁”;龙王敖光的“龙牙刀”融合了商代青铜刀元素;宝莲盛开的天籁配乐来自非遗侗族大歌;天元鼎下沉时的震撼音乐出自非遗呼麦;殷夫人身披铠甲上阵杀敌,再现“妇好式”巾帼气概;敖丙的水袖攻击脱胎于昆曲《雷峰塔》白娘子水斗……这些精巧的设计赋予了影片更深层次的价值与美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要想厚植理论宣讲根基,就要深挖传统文化底蕴内涵。要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比如,引育人才。一方面要通过业务培训、理论轮训、座谈研讨等方式不断培养宣讲员跨时空的文本诠释能力,夯实文化自信根基。另一方面要不断充实力量,吸收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干部及专家学者加入宣讲团,形成一支来源广泛、立场坚定、底蕴深厚的宣讲铁军。又如,资源共享。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云端资源库,设置“云宣讲”“云学习”等分类,邀请相关部门单位上传共享学习资料,整合各级优秀宣讲作品,内外联动共享学习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再如,锤炼技能。要深度学习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智慧,借鉴“章回体”结构和叙事手法,设计理论宣讲框架,实现对听众的渐进式渗透。借鉴《文心雕龙》的声律论,构建具有韵律美的话语表达,打造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的理论宣讲作品。
启示二:以创新表达塑声,提升宣讲质效
《哪吒2》让我们意识到,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哪吒闹海”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哪吒2》既保留了传统神话的精神内核,又赋予角色鲜明的现代个性,影片对传统哪吒故事进行了颠覆性解构和创造性重构,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进行了大幅度改写,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让古老神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影片对敖光、李靖、申正道三位父亲形象的深度刻画,掀起了关于“父亲角色”与“亲子关系”的社会讨论,让影片突破了传统神话的局限,为其注入了现代人文关怀,与时代情绪产生共鸣。
要想提升理论宣讲质效,就要注重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表达。比如,创新话语。要用年轻化语态吸引青年受众,用青春语言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通过结合青年人关心的热点话题与重大问题,将深厚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话语表达,引导青年人从中华民族恢宏厚重、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家国认同。又如,创新手段。在AI时代,宣讲要抓住“需求”、吸引“眼球”,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出一批具有时代感、科技感的宣讲作品,让“新技术”与“新理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再如,创新形式。要将党的政策方针融入音乐快板、相声、歌舞、曲艺等传统民艺中,构建“戏曲+宣讲”“故事+宣讲”“数据+宣讲”“电影+宣讲”等多种宣讲模式,既保留传统艺术韵味,又传递出新的文化内涵,实现“原汁原味”理论与“有滋有味”实践的深度融合。
启示三:以优质内容共鸣,深化价值认同
《哪吒2》让我们意识到,优质内容和工匠精神是赢得人民群众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根本保障。《哪吒》系列动画是以饺子导演为首的主创团队积十年之功、呕心沥血为中国影坛奉献的精品之作,也是整个中国动画界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向世界动画高地发起的一次有力冲击。创作过程中,仅剧本创作就耗时2年多,后期制作历时3年,妖兽们锈迹斑斑的铁甲、敖丙精细到针脚的衣服、鲨鱼将军两侧外凸的獠牙……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无数次修改,正是通过不断地“死磕”,才带来“燃爆了”的震撼视效。许多年轻观众在《哪吒2》里发现自己的影子,他们把申公豹看作想逆天改命的打工人,把哪吒身上的硬刺看作曾经的伤痛,把殷夫人的拥抱看作大爱的救赎,把众生齐心打破巨鼎洪炉的战斗看作创造未来的拼搏……于是产生了深深的共情和共鸣。
要想增强听众的价值认同,就要以优质内容和工匠精神为根本保障。只有心怀对理论宣讲的敬畏之心,坚持专业专注,才能真正赢得听众的认可和信赖。比如,科技赋能。要紧密结合时代热点和群众关切,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准确了解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备课、培训,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案例,让理论接上“烟火气”。又如,熔铸品牌。打造“理响新征程”宣讲品牌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理论宣讲工作规律的过程。通过培育“人”、打磨“课”、拓展“式”、创新“品”,努力做到“让自己先信”“让别人同信”“让多人共信”“让多方同向增信”,定能擦亮“理响新征程”的金字招牌。再如,分众认同。要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听众的现实困惑、情感需求、心理状态,把握好情感脉络,增强共情能力。通过基层“点单”、讲点“派单”、专家“接单”的模式,按需分配宣讲资源。采取“领导讲政策、专家讲理论、典型讲事迹、群众讲感受”等多样化的宣讲形式,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理论内涵,增强价值认同。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委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