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园地

文风,不是小事

2025年03月31日 17:00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01

  
  大道至简,要言不烦。
 
  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问题,号召全党同志“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劲头狠抓文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文风折射思想和作风。我们仍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省里下发文件,市里转给县里,县里转给乡镇,文件内容没有细化、具体化,只当“二传手”;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对汇集的资料临时拼凑、照抄照搬,沦为“工具人”;有的马虎大意、漏洞百出,报告文件上连名字都能打错……
  
  今天,我们聊一聊文风。
  
  02
  
  文风关系作风,作风关乎党风、政风。
  
  关于文风与党风。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党的作风好坏,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文风的背后,是精神状态,是思想面貌,彰显着共产党人说话办事的独特风格,传递出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鲜明形象,反映的是共产党人在社会实践中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于文风与政风。这几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着明显的“短、实、新”特点,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没有长篇大论,却让群众感觉通俗易懂,耳目一新。可见,精简干练的文风,有利于提升政府良好形象,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摒弃“庸懒散”的衙门作风,真真切切地为百姓办好事、为国家办实事。
  
  再谈谈文风与学风。文风就像一个窗口、一面镜子,以其极为直观具体的方式展露和反映学风的好坏。言之有物、鲜活灵动的文风,反映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清新朴实、亲切自然的文风,反映的是以人为本的良好学风;气势浑厚、义理深广的文风,反映的是秉持科学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良好学风。
  
  03
  
  好文风,要挤出“水分”、留住“干货”。
  
  筋道为骨,思想是最深沉的力量。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有什么样的思想高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文章深度。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写就的《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著作以思想的穿透力,成为指引革命的火炬。文贵有物,更贵有识。好的文风当化作思想灯塔,既照亮问题症结,更指引前行之路。
  
  删繁就简,让表达回归本质。文章的好坏,不在篇幅长短;分量的轻重,不在文字多寡。古人说“删繁就简三秋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1975年,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只用了五千字。后来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可见,好的文章就是要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
  
  言之有物,真诚才有共鸣。无论写文章还是讲话,都贵在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文天祥在狱中写下《正气歌》,用“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浩然之气,对抗着“时穷节乃见”的生死考验。司马迁将个人屈辱与史官使命熔铸于笔端,字字血泪中迸发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绝唱。正如李太白“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举杯,陶元亮“采菊东篱下”的归隐,真挚的表达永远是人类精神的最高礼赞。
  
  04
  好文风,是在实践中练就的。
  
  好文风要沾泥土。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会沉淀多少真情。只有笔触伸进土地,精神才有营养。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三下才溪,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为我们深入调研、改进文风树立了典范。可见,只有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把基层的情况、群众的呼声摸清吃透,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认可。
  
  好文风要见功力。精文减会意在精简文案、减少会议,追求内容的实质性以及实际效果,因此对文案的质量和标准要求更高了。如何做到深思考、简表达?必须下功夫锤炼自己的文字功底,抽丝剥茧弄清楚每一段该写什么、每句话背后逻辑是什么,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一份站位高远、重点突出、政策有方的好文件,实现精文要求与公文质效的合理匹配。
  
  好文风要讲新话。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作同台竞技、赛道百花齐放、注意力稀缺宝贵。比如,“浙江宣传”公众号的文章,除了短小精悍、观点鲜明外,语言精练、隽永也是一大特色。不仅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更善于用清新朴实的文字、生动活泼的语言、亲切动情的表达,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最终获得尊重和认同,让文字新意在密集的“流量丛林”中脱颖而出。
  
  05
  
  文风,不是小事。
  
  从“穿靴戴帽”的文字旅行,到“短、实、新”的文风转变,改变的不仅是文件厚度,更是治理效度。
  
  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成为共识,当“短、实、新”浸润各个领域,这在提醒我们,必须打磨好马克思主义文风这把“利器”,以文风促党风政风,不断增强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担当意识和服务本领。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相应的,文风改进也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