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理论版04期
P. 2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  锐  姜占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                            的认同。二是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

            的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关系。中国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同时拥有着深厚
            意识极为重要。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的重                             丰富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在交
            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自身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对任何国家而言,文化认同都是最基本、最深层                           当代民族文化就是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
            次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                             展繁荣的。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与

            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增强                              当代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必
            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                             要的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其精
            理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                             华,去其糟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使优秀

            联结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永远保持活力,焕发出旺盛的生
            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命力,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化提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的重要基础,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时,首先要处                                 在处理好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需从以下四个维

            理好两种关系。                                             度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落到实处。
                一是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关

            系。56 个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内容和                                 一、努力营造互惠共赢的经济环境,夯
            特点,各民族文化差异明显。近年来,随着各民族文                             实中华文化认同的经济基础
            化的繁荣发展,各地区在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前

            提下,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在促进地方旅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 :“各民族贸易、文化等诸多
            游业发展的背景下,个别地区过分强调其区域少数                              方面的频繁交往及依赖关系 , 将逐渐取代原先那些地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差                              方自给自足和闭目塞听的封闭状态。本民族的精神
            异性,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华                              财富被赋予公共属性 , 片面和局限的民族文化也由此
            文化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                              演变为世界性的文学。”共同的经济基础,是形成文化

            合而形成的。因此,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必须正确                             共识的物质基础。在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农
            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互融合,其基础即是农业生产

            要在保护传承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                              方式与游牧生产方式的相互融合。丝绸之路、茶马古
                                                                                                              25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