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实践观察

一个缺水城市的“解渴”之道

2025年07月14日 09:48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实践杂志社调研组

  地处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处的乌海市,沙漠环伺、干旱少雨,年均降雨仅16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200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0倍,是典型的缺水地区。水资源匮乏,成为困扰和制约乌海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乌海城市航拍图。(来源:乌海融媒)
  
  开源、节流、挖潜、建机制、布水网……乌海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强化“审、批、取、供、用、节、排”全过程管理,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全方位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交出了一份节水的亮丽答卷:万元GDP用水量45.04立方米,比自治区平均水平低40%;工业节水改造年省水量近千万吨。
  
  循环利用让废水“魔法重生”
  
  在位于乌达工业园区的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记者参观了再生水回用项目。工业废水经过预处理、生化处理、沉淀分离、杂质去除等环节,最终成为各项用水指标满足相关用水需求的再生水被循环利用,缓解了企业的用水压力。
  
  该公司生产部主管韩永斌告诉记者:“我公司积极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对供水设施、供水管网进行整体优化,建设了中水回用装置,废水回收率70%;满负荷运行状况下,年均可回收中水约400万立方米,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节水型企业’‘内蒙古自治区节水标杆企业’等荣誉。”
  
  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再生水回用装置。(王丹/摄)
  
  乌海市认真贯彻落实“节水即减排”的原则,要求企业减少“排水”,鼓励企业开展“近零排放”建设,全市工业企业再生水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乌海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着乌海市主城区的生活污水处理任务。在这里,大量生活污水流进一座座巨大的水池,经过一道道净化处理工序后完成“魔法变身”,原本浑浊的水质明显变得清澈了。

  据公司副总经理项予莘介绍,“通过工艺改造,公司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也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2024年,公司收集处理市区生活污水1534万立方米,除掉生产损耗、蒸发等,净化生产了1395万立方米再生水,其中1228万立方米供两座电厂和工业园区企业生产使用,剩余部分则用于城市绿化。”
  
  因再生水具有生产成本可控、使用灵活、水质稳定、保护生态等优点,成为不少缺水型城市的“第二水源”。随着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凸显,要突破用水瓶颈的制约,提升“第二水源”利用效率就变得愈加重要而迫切。
    
  精准滴灌让每滴水都“物尽其用”
  

 

  记者走进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的一片农田,绿油油的玉米长势喜人,一根根排布有序的滴灌管为每株玉米精准输送着成长所需要的水肥。
  
  乌达区乌兰淖尔镇精准滴灌农田。(王丹/摄)
  
  “这片玉米采用的是‘管道输水+田间滴灌’方式,由传统的‘渠道输水+田间漫灌’变成这种方式精准‘喂投’作物水肥,‘浇地’变成‘浇作物’,既大大提升了用水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还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乌达区应用浅埋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亩均节水131立方米,年节水164万余吨、节水率约43%。”乌达区农牧水务局副局长郝凤凤介绍说。
  
  富民社区党委书记雷亚军告诉记者:“我们社区配合区里开展了水权确权工作,并实施‘节水有奖、超用加价’机制,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户合理用水。农户用了水肥一体化滴灌后省下来的水可以交易,节水积分年底还能兑现奖励,大家节水的积极性更高了。”
  
  作为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的受益者,富民社区农户刘文珍指着眼前的庄稼兴奋地说:“以前一到春天,我们就要准备播种、修水渠,等到农作物种进去,还要经常照看,就怕下大雨或者灌地时将植物打进土里影响收成,真是又费水费劲人。现在有了精准滴灌,把水肥一起用滴管浇在作物上,地里只长庄稼不长草,我们种地可省事儿了!”
  
  乌海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多方参与、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全市建成4.36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采用“管道输水+田间滴灌”,并配套水肥一体化和计量设施,用这种方式替代传统漫灌方式后,亩均节水20%以上。 
  
  水权改革激活水市场“一池春水”
  
  今年3月,拿到《乌达区农业用水权证》的乌达区农户心里多了一份期待。有了这个蓝色本本,他们节水更自觉了。
  
  拿到《乌达区农业用水权证》的农户喜笑颜开。(乌达区农牧水务局供图)
  
  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农户王爱荣经乌达区农牧水务局水权确权,拿到了《乌达区农业用水权证》。他使用的是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水肥一体灌溉系统,灌溉后省下的水还可以作为水权流转至企业,能够实现农户水权变现增加收入和帮助企业解决缺水难题的双赢。

  乌海市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常面临的用水不平衡和乌海市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双重困境,以乌达区为试点地区,推进农业用水权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农业用水权基准价,推进跨行业水权交易,在控制用水总量的情况下,实现水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已为91户用水主体发放用水确权证,登记亩数1.35万亩。
  
  “水权交易是指水资源使用权在不同主体间的有偿转让,而跨行业水权交易则是允许农业、工业等不同行业间进行水权交易。这一机制通过市场手段重新配置了水资源使用权。”乌海市水务局副局长闫世伟说。
  
  乌海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20%。为了突破资源性缺水瓶颈,乌海市通过市场“无形之手”,促进水资源从“闲置”向“增值”流动,积极探索黄河流域上下游和跨省区水权交易路径。
  
  2024年底,乌海市首笔“水权贷”落地。由乌海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担保,乌海蓝益环保公司通过质押水权24.62万立方米,贷款500万元,实现了水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可变现。这样用取水权作为质押进行贷款的模式在自治区属首例。
  
  乌海市首笔“水权贷”签约现场。(乌海市水务局供图)
  
  为让水权交易更加便捷,乌海市率先在自治区建成地级市水权交易电子平台——乌海数字孪生水利(一期)项目。该平台可智能化开展水权实时交易,企业无需跑腿,就能通过平台获取最佳水权交易方案。
  
  乌海市政协副主席、市水务局局长李和平介绍说:“‘水权贷’将沉睡的水资源转化为金融‘活水’,助力企业绿色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水权交易71笔,盘活水指标3374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水权贷’入选水利部‘2025年节水制度阳光展廊’,创新开展‘水权交易+水权贷’入选水利部用水权改革典型案例。”
    
  (调研组成员:宋明 王丹 云婧   执笔:王丹)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