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阿尔山的薄雾轻绕白桦林,居民张晓敏指尖翻飞,粗糙的树皮正蜕变成生动的画作——这份家门口的手艺,让她有了稳稳的收入。同一时刻,乌兰浩特的乡村大集人声鼎沸,53家企业摊位前挤满了求职者。牧民白永辉填完登记表,笑容满面地说:“没想到赶集还能找工作,这几个本地岗位正合我心意!”
这样热气腾腾的就业场景,如今在兴安盟随处可见。自开展就业促进行动以来,兴安盟聚焦优化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等方面精准发力,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1—6月,兴安盟城镇新增就业2778人,农牧民转移就业近10万人次,2686名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一组组鲜活的就业数据,正如同温暖的笔触,描绘出一页页写满幸福的民生账单。
岗位送到身边,找工作不再跑远路
在兴安盟的社区、乡村,一座座就业服务站正悄然织就温暖的“民生网”。它们如星火般点亮城乡角落,精准对接千家万户的求职期盼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将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暖一公里”。
推开科右前旗兴科社区就业服务站的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工作人员热情的笑脸,让前来找工作的王斯琴倍感亲切。“以前找工作,那叫一个折腾!招聘会跑断腿,网上信息看得眼花缭乱,还常石沉大海。”她一边熟练地翻阅着岗位信息册,一边感慨,“现在好了,服务站就在家门口,信息新、岗位多,工作人员还能帮着推荐、指导,心里踏实多了!”像这样的暖心“就业之家”,兴安盟已建成160个,成为乡亲们心中信赖的“求职第一站”。

工作人员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来源:岭上兴安)
为了让服务更贴心,兴安盟人社部门动足了脑筋:组建“政策宣讲团”和“探岗小分队”,主动上门,深入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群众的求职意愿,真正做到问需于企、问计于民。线上,聚焦零工经济、重点群体就业等场景,积极打造“岭上云就业”服务矩阵,通过直播带岗、AI数字人直播等创新形式,让求职者从传统的“纸”间求职转向便捷的“指”间求职,实现24小时不打烊的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兴安盟已举办线上招聘会453场,提供岗位超4万个,帮助8171人达成就业意向。
此外,兴安盟人社部门还聚焦农牧民劳动者务工需求,将招聘会搬到了乡村大集和夜市,把优质的就业岗位、就业政策及时送到群众身边。在科右中旗,招聘会甚至开进了景区。游客李晓霞逛着王府突然发现心仪岗位,当场从游客变求职者:“旅游顺带把工作找了,这趟来得太值了!”
就业,说到底就是让每个人有活干、有钱挣、有奔头。兴安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双手托举希望,让“找工作”不再是一道难题,而成为千家万户安稳过日子的底气。
学手艺傍身,老百姓“饭碗”端得更稳
有了岗位,还得有本事。为了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实用技能,兴安盟各级人社部门将培训教室搬到了社区、乡村,指定定点承训机构,开设就业稳定、操作容易的培训班。
在乌兰浩特市一环翠社区的手工坊里,各式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摆满了展架:色彩鲜艳的香包、做工精细的刺绣坐垫、造型别致的布艺玩偶……今年68岁的社区居民霍灿芹正专注地缝制着一个香包,针脚细密均匀。
“退休后在家闲着没事干,听说社区开了免费手工培训班,我就来学学。”霍灿芹笑着说,“这手艺好学又实用,我寻思着学会了,闲时做些小物件出去卖,也能添点收入。”

社区为居民开设手工技能培训班。赛娜/摄
手工坊里,像霍大妈这样重拾生活热情的“银发学员”不在少数。一环翠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彦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我们根据居民需求和市场行情开设课程,确保学完就能用、用了就能赚,这才是真正的惠民服务。”
这暖心的场景,是兴安盟“技能兴安”行动遍地开花的一个缩影。2024年,兴安盟实施“技能兴安”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坚持按需开展补贴性培训,结合旅游产业培育开展地方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制作培训;聚焦“一老一小”开展养老护理、病人陪护培训;针对公益岗位人员开展计算机操作员、行政办事员技能培训。2024年,兴安盟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432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27.8%。
母婴护理班学员高翠红深有感触地说:“短短几天的培训,我就系统掌握了新生儿护理、产妇照护的专业知识,拿到证书后,月收入能超过4000元!”更让她安心的是,培训结束后的专场招聘会上,多家家政公司现场“抢人”,实现了“结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在兴安盟,这些接地气的技能培训正成为群众端稳“饭碗”、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技能培训让老百姓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重点人群有人帮,就业路上不落一人
走进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的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眼前景象让人眼前一亮:蓝孔雀优雅踱步,鸣声清越。一旁的长廊里,陈列着用孔雀羽毛精心制作的耳坠、面具、捕梦网和羽毛画,件件精美,灵气十足。这些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成了周边村民,特别是妇女姐妹和需要帮扶的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以前在家闷得慌,现在可好了!”合作社员工刘占永一边灵巧地摆弄着手中的羽毛,一边笑着说,“来手工坊不仅学会了手艺,能靠自己挣钱了,还交了一群知心姐妹。大家说说笑笑,互相帮衬着,日子有奔头了,也能给家里添份力了!”她的笑容里,满是自食其力的满足感。
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机会,源于合作社负责人周海燕姐妹俩的热心肠。从十几年前尝试养孔雀起步,她们一步一个脚印,把合作社发展成了集繁育、养殖、加工一条龙的基地。农闲时,她们免费给乡亲们培训养殖技术;羽毛工艺品制作项目更是敞开了大门,专门为村里的姐妹们和需要帮助的群体铺就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增收路。

群众在学习制作孔雀羽毛耳饰。(来源:岭上兴安)
在兴安盟,这样托起重点群体就业梦想的温暖力量,还有很多。为了让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走稳第一步,兴安盟人社部门持续推进“职在兴安”“六进校园”系列招聘活动,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跟踪服务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成功引导1368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市场就业。
对于脱贫群众,兴安盟更是用心托稳他们的就业路。在京蒙协作的推动下,兴安盟为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提供坚实保障。发放交通补贴、稳岗补贴累计达542.93万元,惠及脱贫人口11992人次,有效降低了他们的就业成本,稳定了就业岗位。同时,“兴安草原绣娘”“兴安家政”“兴安月嫂”这些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成了吸纳就业的“强磁场”,2024年带动3.04万人次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增收。
乌兰浩特火车站,又一趟“点对点”返岗务工列车即将启程。车窗内,一张张朴实的脸庞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站台上,送行的亲人挥手祝福。这流动的图景,是兴安盟就业工作最生动的答卷。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发展大局。兴安盟以创新破题,以实干作答,将“民生为本、就业优先”的理念深深镌刻在北疆大地上。当一个个勤劳的身影在岗位上绽放光彩,当一份份踏实的收入充盈起一个个家庭的希望,这便是发展最坚实的根基,这便是“稳稳的幸福”最真切的诠释。
(调研组成员:王凤德 胡丽莉 祁敏 赛娜;执笔: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