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学者薛瑄在《薛文清公从政录》里写道:“守官最宜简外事,少接人,谨言语。”意思是说,为官从政之人,应减少不必要的外部事务,谨言慎行、尽心职事。
穿越几百年时空,这句话至今读来仍有启发和警示意义。
党员干部如何利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不仅仅是个人私事,更是关系到能否履职尽责、廉洁从政、保持家庭和谐的要事。
01
“简外事”,方能尽责任、强本领。
人的精力、体力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工作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有的党员干部“忙外事”现象提出批评:“如果成天忙于应酬,甚至白天黑夜都陪吃陪喝陪逛陪玩,不学习充电、消化政策,不下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不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结果不仅损害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而且影响领导干部身心健康和素质能力。”
3月24日,人民日报在《“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一文中指出:好风气望之无形,却润物无声。并举例说:甘肃省兰州市一名干部40岁时患上脂肪肝,可后来他的脂肪肝慢慢消失了,他感慨道,“自从有了八项规定,自己‘解脱’也‘解放’了,陪酒喝酒时间少了,回家陪家人时间多了,体育锻炼时间多了,读书学习时间多了。”
实践证明,真正的政治智慧不在于“广结人脉”,而在于“深耕事业”。
党员干部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要自觉做到“简外事”,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时间用于钻研业务、“充电”提高。
02
“简外事”,方能防围猎、守廉洁。
近年来,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社交圈,成了反腐的“新战场”。上班时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下班后推杯换盏、称兄道弟,这种“双面人生”正在成为一些官员落马的“经典剧本”。
比如,沉迷打牌,不法商人就在牌局上制造“偶遇”;喜欢抽烟,“有心人”就源源不断“上供”高档品;醉心度假,“贴心人”为其打造吃喝玩乐秘密据点……
因为“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一步步被围猎者“拿下”、“套牢”,不知不觉就“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了。
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以内是干部,在八小时以外也是干部;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没有“下班时间”,廉洁自律更没有“休止符”。
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的界限可以划分,但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不能有差别;工作与生活的场景可以转换,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必须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打埋伏、八小时之外找不到人,能说对党忠诚吗?”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管”在事事、处处、时时。
事事、处处、时时守好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守好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才是党的干部的本分。
03
“简外事”,方能知进退、正家风。
很多党员干部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负重期,工作之余用更多时间来陪伴家人、分担家务,对家庭建设大有裨益。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要求党员干部,“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即使有了一点空闲时间,陪伴家人、尽享亲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强身健体、锤炼意志,这样的安排才有品位。”
很多地方从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入手,还把家属调动起来,发挥家庭在八小时外监督的特殊作用——
比如,陕西省西安市要求党员干部家属签署《家庭助廉承诺书》,同心共筑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
比如,湖北省襄阳市给每名党员干部和家属都送出一份“十必问”监督提醒卡:“常常晚归要过问,不良苗头早遏制;高档消费要过问,花钱大方有猫腻;收支不符要过问,取之无道越红线;大额投资要过问,资金何来讲清楚;额外收入要过问,不义之财惹祸端……”引导家属经常吹好“枕边风”、拉起家庭“警戒线”。
04
“简外事”与“勤内政”是一体两面。
春秋时期晏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却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唐代魏征生活简朴,却成就了“贞观之治”的谏臣美名。
这些为官者摒弃了“声色饮燕不急之务”,省却了不必要的人事应酬,集中精力处理政务,留下了值得称道的政声政绩。
今天,我们要求党员干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交往,正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提升、服务群众中去。
人民的“樵夫”廖俊波在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几乎不参加与工作无关的饭局和应酬,大部分时间都在一线调研走访,推动政和县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从“省末尾县”到全省“十佳”的巨变。
“百姓书记”王伯祥为发展寿光蔬菜产业,常年蹲点田间地头,自带干粮下乡,推动寿光县成为“中国蔬菜之乡”。
“焦裕禄式”干部潘东升在任福州市公安局局长期间,拒绝所有宴请,将精力全部投入扫黑除恶和便民服务中去。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自觉做“简外事”的践行者,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