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年,“松弛感”是个高频词。
在《咬文嚼字》发布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中,“松弛感”就名列其中。
通常来讲,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松弛感”。如,四川人对喝茶、打牌、摆龙门阵的执念,天津人对相声的情有独钟……
说到内蒙古,在抖音上搜索关键词“内蒙古”“松弛感”,你会看到:骑马奔赴婚礼的人们,用冰块做冰柜的大哥,在草原上情不自禁跳起舞的女孩……这些场面,隔着屏幕就让人感到欢乐。
网友们说:“这就是内蒙古人的松弛感。”
那么,这种“松弛感”源自哪里?
02
内蒙古人的“松弛感”,是祖国北疆这片广袤土地赋予的,是骨子里自带的,也是广为人知的。
说起内蒙古人,都是:
热情好客、不拘小节。
无论是远亲还是近邻,来的都是客,这里的人们都会用丰盛的美酒佳肴来招待。网络上,关于《酒歌》的一条热评是这么说的:“这是我在内蒙古‘失忆’之前最后听到的声音。”夸张的调侃下,是内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内蒙古人为何如此热情?
可以说,这源于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松弛态度,是把所有客人都当成自家人的质朴观念。
豁达洒脱、真诚实在。
相信很多人都刷到过,写着“辽阔的草原生不出狭窄的爱”文案、配着悠扬马头琴声的短视频。
豁达洒脱、自由自在,人们不约而同地使用这个文案,来表达自己对于内蒙古的真实感受。
它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不仅影响着内蒙古人的生活态度,更塑造了来到内蒙古、留在内蒙古、爱上内蒙古的精神风貌。
海纳百川、胸怀宽广。
内蒙古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
从昭君出塞到土尔扈特万里东归,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诞生了太多历史佳话,有着太多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泥土里。
信任与包容,开放与和谐,是融进内蒙古人血液里的基因。
03
这些年,内蒙古借着独一份儿的“松弛感”,在全国圈了一波粉。
比如,北疆文化“走出去”。
爆款舞剧《骑兵》,让全国观众更加了解内蒙古人的英勇霸气、内蒙古文艺精品的独特魅力;
“蒙古马精神——内蒙古美术摄影作品展”,加深了人们对蒙古马精神的理解感悟。
歌曲《少年》《画你》《火红的萨日朗》,名声大噪的安达组合,都让大家感受到内蒙古音乐的时尚、多元。
越来越多的网友通过网络展示内蒙古的音乐和风土人情,充当着宣传内蒙古的使者。
要说内蒙古的松弛感多具有辨识度?大家调侃说“前奏一响,我已经开始低头吃草了”。
比如,擦亮“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
周杰伦、凤凰传奇、张杰……随着内蒙古“演唱会经济”乘风而起,来旅游的客人升了一个量级;
文化名人、网红大V……纷纷打卡内蒙古烧麦,让地道美味火了一遍又一遍;
乌兰哈达火山、老牛湾大峡谷、马鬃山滑雪场……借着各路综艺,让内蒙古的好山好水频繁出圈,内蒙古“四季皆可游”成了游客的共识。
就连青城驿站,都让来过的游客口耳相传、纷纷赞叹“来到内蒙古,真是满满安全感”。
说到底,内蒙古的“圈粉”,离不开每一个心怀草原的人。
是你们,把热情好客、真诚实在、胸怀宽广的印象留在了观众眼里、游客心里。
所谓内蒙古人的“松弛”,不过是一种至纯至真的生活态度。
这份纯真,是当你看到敕勒川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也会像千百年前的古人一样纵声高歌。
这份纯真,是“来人都是客,待之应以诚”的简单直接、豪爽大气。
这份纯真,正如草原上的歌,将内蒙古的大美风物和内蒙古人的幸福感久久传唱、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