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奔赴新的“科学的春天”

2025年04月11日 09:56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1978年3月31日,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书面发言中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语言如此宣告。
  
  这句“一个老科学工作者的心声”一经发出,让无数人为之激动,感受到了“春天”来临的喜悦,成为影响至今的“时代金句”。
  
  47载光阴荏苒,今天的中国,科技创新正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
  
  回望这场47年前的盛会,我们不禁深思:是什么成就了一个“科学的春天”?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奔赴一个新的“科学的春天”?
  
  01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978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份。
  
  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也是这一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
  
  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作重要讲话,“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掷地有声,再一次明确把国家现代化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这篇重要讲话,像甘露春雨,滋润着几千位代表的心田。
  
  大会闭幕时,人民日报刊发了《科学的春天》一文,醒目的标题,更是喊出科学家们内心的渴望,吹起阵阵春风。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强音拂过神州大地,“爱科学、学科学”蔚然成风。
  
  02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回望1978年,中国科技已远远落后于世界。
  
  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向邓小平汇报出访西欧五国的情况时,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
  
  怎么办?正如郭沫若在书面发言中说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在全国科学大会结束后,曾有记者夜访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发现每到一个研究所,都是灯光如白昼。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就是其中一员。他写下一首小诗:“周兮周兮,年逾古稀。残躯幸存,脑力尚济;能作科研,能挥文笔……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他坦言:“一分时间,一分成果。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不是一天8小时,而是寸阴必珍,寸阴必争!” 
  
  面对中国科技大幅落后的严峻局面,无数像童第周一样的中国科学家选择了以身许国,坚定地走上科技追赶之路。
  
  03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从头顶的星辰到脚下的大地,从广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今天的中国,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
  
  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科技领域的一次次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今天,科学之春繁花似锦,这是锲而不舍、厚积薄发的结果。
  
  《哪吒之魔童闹海》五年磨一片,有的镜头耗时八九个月;宇树机器人惊艳亮相春晚,工程师精心调试3个月,这背后是10多年的技术沉淀;DeepSeek成立仅两年,但骨干人员追踪人工智能前沿将近20年。
  
  当今中国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不断证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久久为功、长期坚持。
  
  04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新的“科学的春天”,属于抢抓机遇的人。抓住了机遇,我们就能实现换道超车,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如今,在祖国北疆内蒙古,一场轰轰烈烈的科技“突围”工程正在打响:
  
  在呼和浩特,建成全球最大乳酸菌“库”;
  
  在包头,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建成投产,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
  
  在巴彦淖尔,国内首套肉羊养殖机器人系统试车成功;
  
  在鄂尔多斯,全球首创煤加氢气化技术、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样机成功运行;
  
  ……
  
  今日之内蒙古,创新底气更足,创新“研”值更高,创新动力更强,创新生态更优,创新创造的氛围更浓。
  
  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成发展的“最大增量”,走深走实“科技兴蒙”之路,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优势。
  
  05
  
  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火炬,历经47年风雨,已从破晓晨光演进为璀璨星河。
  
  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这是创新中国逐梦征程的重要坐标。
  
  “科学的春天”,正在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手中续写,照亮着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奋进之路。
  
  这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最庄重的承诺。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