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旧轨还乡》,缘何让我们集体“破防”?

2025年04月11日 09:57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姥姥姥爷牵着我,踏上一趟绿皮火车,自杭州启程,摇晃过二十五小时,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
  
  近日,在杭州上学的乌兰察布女孩张潇冉,一篇寒假作文《旧轨还乡》火爆全网。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多家央媒转发,抖音、百度等热榜持续霸屏,张潇冉的家乡媒体更是第一时间转发热评,超千万网友留言感慨:“句句不提乡愁,句句皆是乡愁”“心底埋藏的故乡瞬间被唤醒”。
  
  一篇中学生作文,为何能引发跨越代际与地域的集体共鸣?
  
  真实,细腻笔触里的情感爆破。
  
  《旧轨还乡》的动人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真”。
  
  张潇冉以亲身经历为蓝本,用平实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车窗外的风景渐变——从南方的温婉到北方的辽阔,仿佛时间在铁轨上流淌;
  
  车厢内的温情互动——爷爷蜷缩在卧铺角落,只为给孙子腾出更多空间;
  
  姥爷离世后的归乡路——天未破晓赶飞机、冬夜大雪中提心吊胆地行车,归途虽难,却因思念而坚定。
  
  这些细节描写,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因真实而直击人心。
  
  正如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所言,这是“真听真看真感受”的产物,其力量恰似“清泉涤荡矫饰尘埃”。
  
  这让我们看到:文字的本质,从来不是炫技,而是对生活的凝视与内心的坦诚;唯有真实的表达,才能让文字穿透时光,抵达人心。
  
  乡愁,从未褪色的集体共鸣。
  
  《旧轨还乡》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它触碰了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记忆——乡愁。
  
  “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一切如此美好,甚至车厢内的嘈杂喧嚷都是温情脉脉的”,是张潇冉乘坐25小时绿皮火车回家的温情;
  
  “天未破晓便赶往机场焦灼等待”“冬夜遇上大雪,路面结冰,行车更是提心吊胆”,也挡不住张潇冉归乡的脚步。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张潇冉笔下的乌兰察布,实则是千万中国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有人说,每个中国人的行囊里都装着两捧泥土:一捧来自现实故乡,一捧采撷自文化基因中的诗意栖居。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愁始终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是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寄托;最动人的不是回家的方式,而是那颗永远向着故乡的心。
  
  亲情,跨越时空的情感锚点。
  
  《旧轨还乡》最触动人心的,是对亲情最质朴的诠释。
  
  爷爷因乘务员一句“孩子爱吃”,便买下陌生零食,无关商品价值,只因血脉里的本能。
  
  “见到姥姥的那一刻,心中积攒已久的思念如潮水决堤,夺眶而出”,不仅是个人情绪的释放,更是千万家庭跨越时空的牵挂。
  
  张潇冉追问“姥姥姥爷是否也因我而傻傻买下推销品”,引发无数网友共鸣,评论区里满是“奶奶攒下的过期零食”“外公冒雨接送”的相似故事。
  
  “孩子爱吃”背后的无私、重逢时的情感决堤、代际传承的温暖,都让我们感受到:亲情是无需解释的付出与牵挂,它超越理性,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港湾。
  
  最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最美好的文字,总能映照出我们共同的情感与记忆。
  
  《旧轨还乡》,早已超越了一篇优秀作文的边界。
  
  当短视频以15秒为单位切割我们的注意力,人们却在深夜里被缓慢流淌的文字击中;
  
  当热搜榜单像跑马灯一样疯狂刷新,真正打动人的仍是那些未被加工的生活原味;
  
  当AI可以精准计算泪水的盐度,却永远无法复刻姥姥姥爷掌心的温度,故乡和亲情始终是我们心底最深沉的牵挂。
  
  这列“旧轨”列车,载着沉甸甸的乡愁与温情,哐当哐当地驶回记忆中的小站,也坚定地驶向文学的未来——那里没有炫目的技巧,只有最本真的情感。
  
  这,或许就是《旧轨还乡》让我们集体“破防”的真正原因。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