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2025年04月21日 16:28 来源:“识见”微信公众号 作者:

  有这样一首歌,人人都会唱;
  
  有这样一首歌,总会在欢聚间的情感释放时响起;
  
  有这样一首歌,从人民大会堂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出了无数他乡游子的牵挂与眷恋。
  
  这首歌,就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2000年初,在内蒙古春节晚会的舞台上,随着德德玛雄浑厚重、真挚朴实的歌声,这首荡人心魂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几乎是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
  
  如今再次品读这饱含深情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和歌声就不由自主地从脑海深处荡起:《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精准地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那难以割舍的亲情和乡愁。
  
  这份乡愁,这份至真至纯的情感,是创作者的,更是曲中人的。
  
  这词,再读泪目依旧。

  “自1999年开始的这首歌,今年是20年了。20年里面,我也朗诵过不少次,但是,今天是第一次在母亲的土地上向大家朗诵。我是克什克腾的女儿,我的母亲深爱这块大地……”
    
  2019年7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草原,76岁的席慕蓉,动情地讲起自己的诗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开始朗诵时,更是几度哽咽落泪。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词,出自席慕蓉;这词中饱含着的对故土的无限深情,也是她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
  
  席慕蓉,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
  
  1943年的抗战烽火中,她出生于重庆,幼年时随父母辗转于南京、上海、香港,上世纪50年代定居中国台湾。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就好似一杯酒,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惦念的滋味,就越发酿得深沉。
  
  46岁以前的席慕蓉,常听父母说起家乡的草原、河流,却从未见过、更鲜有了解。
  
  直到1989年8月,她终于有机会重新踏上阔别40余年的大陆,回到祖辈栖居的内蒙古原乡。到达大草原的那天晚上,当初识的亲人都已睡去,席慕蓉在万籁俱寂的星空下忍不住号啕大哭。


1989年8月,在家乡的边界上,乡亲们迎接回乡的席慕蓉。图片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王行恭 摄

  后来,她在《追寻梦土》中写道:“在离开了父亲的草原之后,我和朋友驱车直奔克什克腾旗,直奔我母亲生长的土地,直奔那一条大河……站在西拉木伦的河水之中,只觉得有种强烈的和无法抵御的归属感将我整个人紧紧包裹了起来……我终于在母亲的土地上寻回了一个完整的自己。”
  
  千百年来,西拉木伦河在葱茏中蜿蜒流淌,以母亲般的无私与博大孕育着一方……而生在、长在这条大河旁的席慕蓉的母亲、外婆,也在她的身上,寄托着她们对西拉木伦河的敬爱与对故乡的惦念。
  
  事实上,席慕蓉的蒙古族名字穆伦•席连勃,就是“大江河”的意思,慕蓉即穆伦译音,这大江河正是西拉木伦河。
  
  在那一次草原寻根后,此后的30多年间,身居台湾的席慕蓉以每年1到4次的频率返回家乡,足迹遍布内蒙古。

  这曲,再品味仍醇厚。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由创作出《天边》《呼伦贝尔大草原》等曲目的著名音乐家乌兰托嘎谱曲。
  
  为何由乌兰托嘎谱曲?
  
  这还得从这首歌诞生的机缘讲起。
  
  1998年,著名歌唱家德德玛在舞台表演中突发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也是这一年,席慕蓉的父亲过世。
  
  1999年,席慕蓉再度回到内蒙古、回到父亲的家乡锡林郭勒盟,以告慰父亲对家乡的挂念。

  这次的寻根之旅,席慕蓉也应内蒙古电视台的邀请,做了一个纪录片,后来播出于《草原往事》节目中。
  
  而此时,在北京家中养病的德德玛,恰巧在电视上看到这期节目。节目中,席慕蓉带着哭腔回忆着父亲,她说爸爸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执教时,闻到校园里人家割草散发出的草香,很是感慨:“哎呀,多少年都没有闻到草香了,这个只有老家才有……”
  
  屏幕前,德德玛的乡愁也被席慕蓉的故事勾起,她形容当时的场景是“她在荧幕上落泪,我在荧幕下落泪”。
    
  节目播出几天后,德德玛跟老友乌兰托嘎闲聊时提起这件事,没想到乌兰托嘎恰好认识席慕蓉,而此时,席慕蓉又恰好已经从内蒙古返回北京。
  
  就这样,在乌兰托嘎的引荐下,三人相见了,聊得也很投机。见面时,德德玛对席慕蓉说:“你一直在说你父亲的草原是什么样的,母亲的河是什么样的,这是一首歌的名字呀,你写一首歌吧。”

  

  在德德玛的邀请下,席慕蓉三次修改、完善,最后交出了作品,其中那一句“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让德德玛十分动容。后来,在节目《中国文艺》上,德德玛分享说:“‘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当时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在北京工作,心里却老想着内蒙古那片土地。”
  
  随着乌兰托嘎把席慕蓉的词谱成了曲,一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就这样诞生了。
  
  从德德玛一个人的吟唱到风靡北疆,从唱响神州大地到在海外游子中引起强烈共鸣,这既是联结海峡两岸、横跨文学界与音乐界的一次经典合作,也是三位同根同源的创作者的一次心灵共鸣。
  
  这歌,百听不厌。
  
  我想,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因何人何事我们再唱、再听这首歌,仍然能从中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真情。

 

  这真情,是席慕蓉从心底诉说出的诗;
  
  这真情,是每一个“高原的孩子”对家乡共有的思念与眷恋——那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分明也是养育我的草原、我的河啊!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