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暑假在家,你被“嫌弃”了吗?

2025年07月14日 09:07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01
  
  暑假来了,大学生提着行李箱陆陆续续到家了,一年一度的“家庭三出戏”又上演了。
  
  最近,“全国父母统一行为”“当我放假后爸妈的状态”等多个话题登上热搜,网友们调侃放假期间,父母与孩子得上演“三出戏”——喜相逢,两生厌,伤别离。
  
  啥意思呢?
  
  回家前几天,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尽享宅家舒适,父母想念已久、嘘寒问暖,各色可口饭菜一应俱全,双方陷入“蜜月期”。
  
图片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微信公众号
  
  日子久了,孩子感觉在家简直如履薄冰,“干啥都被骂,睡觉挨骂,不睡觉也挨骂;做家务挨骂,不做也挨骂……”,父母是直犯愁“眼里没活儿,嘴里没交流,手上没正事儿”,彼此相看两生厌。
  
  假期结束,又开始对彼此恋恋不舍,甚至有人在离别的车站/机场还得哭一眼儿。
  
  ……
  
  面对爱恨交织的亲子关系难题,不少大学生发出了灵魂拷问:在家不被“嫌弃”,真的“有解”吗?

 
 
图片由AI生成。
  
 
  02


  假期在家不被父母“嫌弃”,这道题,还真难解。
  
  为什么难解?
  
  其一,两代人的生活节奏、观念完全不同。
  
  一方面,随着时代变化,父母传统、单一的生活方式显然与年轻人正在经历的截然不同,过去的休闲娱乐可能是逛逛公园、看个电影、去歌舞厅,现在则是以手机为主,追剧、打游戏、刷视频,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导致作息习惯的不同;
  
  另一方面,相比条件有限、课业规律的学校生活,年轻人把回家其实是当作了“放松度假”,而父母的“标准化管理”,显然打破了自己对假期“左手奶茶、右手吃瓜”的美好想象。
  
图片来源:“河南卫视”微信公众号
  
  其二,沟通方式不当,父母认为是“为你好”,孩子却感觉“好心烦”。
    
  为什么父母的唠叨,总是起不到效果,甚至还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关心则乱。父母往往因为急躁担心,口不择言、指责说教,而没有注意以平等、朋友的姿态与孩子交流,缺乏方式方法。
    
  当家长试图让孩子懂事、听话、按照自己认为的去作息生活,而孩子则希望自己能被当作有情绪、感受和独立意志的“个体”来对待时,矛盾就此产生。
    
  其三,身份不同,立场不同,缺乏换位思考。
  
  父母给的建议良言,年轻时似乎都很难听进去,但当孩子慢慢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生子、为人父母时,才回过劲来:哦,当时自己的确做得不对。
    
  网友“草莓小松饼”就说:“以前可能不懂,为啥被“嫌弃”,上班后理解了,凭啥我累的上一天班,家里还有个人得伺候他。”
    
  网友“握瑾怀瑜”也说:“突然发现妈妈老了,但自己好像还没有长大的时候,真的有种挫败感。”
    
  ……
    
  这启示我们:身为子女,要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历练一颗大心脏,多多包容与分担;身为父母,也要尊重和适应成长的规律,明白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去经历,担心与恐惧并不能解决问题。
    
  03
    
  假期在家不被父母“嫌弃”,如何解开这难题?
    
  “识见”认为其实也很容易,关键在于心态的转变。
    
  网络上有句话说得好:“凡事,你把它当作一个问题,它就会真的成为问题;你不把它当回事儿,问题自然消失了。”
    
  父母唠叨两句,是个问题吗?其实不是。
    
  因为照顾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的难度,实际上是被严重低估了。
    
  爸妈吐槽、唠里唠叨的背后是:在他们眼里,关于你的事,永远事无巨细,永远无微不至。对你,就算到了七老八十,还是有操不完的心。这碎碎念念里不变的,是年年岁岁的爱。
    
  很多时候,其实花式夸夸父母,或者打个哈哈、厚脸皮逗个趣,他们的碎碎念也就“毫无施展空间”了。
    
  同样,孩子犯懒、作息不规律是个问题吗?其实也不是,调侃一句,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网友们分享,有些父母已经掌握了一种很新的沟通方式,那就是——“阴阳怪气+精准打击”。
    
  “我妈给我的备注是‘大堂经理’,因为我总在客厅躺着。”
    
  “我熬夜看剧,我爸起来上厕所看到说:哟,值夜班啊,辛苦哦!”
  
  “凌晨两点多煮泡面,因为动静大了,我妈跑楼下来问我是不是在准备烧年夜饭。”
    
  ……  

  

  图片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微信公众号
  
  看到这些逗趣分享,相信大家都会会心一笑。
    
  其实,幽默就是很好的相处润滑剂,父母不必提高声量,也能表达不满;孩子不会眉头紧皱,却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而情绪稳定、懂得幽默的前提,就是不把问题当问题。
    
  当我们理解父母所有的唠叨和“嫌弃”其实都包含着爱,孩子的随意懒散那是在家才有的“安全感”;当父母与孩子,都能以一个轻松、包容、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彼此,反而更能收获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不正面硬刚,方能化险为夷。
    
  爱会争吵,人会变老,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接纳和认可永远要比对抗和指责奏效。
    
  这个暑假,你被“嫌弃”了吗?你有什么与父母/孩子相处的“小妙招”,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