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
这句深情告白,道出了兴安盟的家底之厚、待客之诚。
兴安盟雄踞大兴安岭南麓,6万平方公里上,1/3是草原,1/4是森林,1/10是自然保护地……实打实的好生态,为农文旅融合打下了坚实底子。
如今,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重点村,17个自治区级重点镇村,如珍珠串起乡村振兴脉络。
2024年,超1.7万户农牧民借乡村旅游年均增收2000元;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708.97万人次、旅游收入151.09亿元,3万多人端稳“文旅饭碗”。
这份农文旅融合的成绩单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图片来源:“岭山兴安”微信公众号
02
其一,突出差异化。
农文旅融合,最怕“千篇一律”。兴安盟的聪明之处,就是六个旗县盯着各自的“家底”,各展所长,各美其美,又共同绘就一幅全域美景。
扎赉特旗的突围,藏在一粒米里。这里地处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林地、草地、湿地、78条河流滋养着黑土,种出的稻米天生品质好。当地没走农家乐老路,而是以农为根、以稻为魂,把15万亩稻田打造成活态景区:“1919时光列车”穿梭稻浪,空中秧苗拼就巨幅稻田画,米宝乐园、味稻小街、稻梦星空民宿带来全链条体验,稻田既产粮又造景。

坐上1919时光列车穿越稻田。图片来源:“岭山兴安”微信公众号
“红城”乌兰浩特的破局,则在红色记忆与民俗风情的共鸣里。作为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一馆三址”红色故事借情景剧鲜活化;漫步三合村步行街,穿上传统民族服饰,学跳农乐舞,亲手制作泡菜,民俗文化在游客沉浸式体验中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吸引力。

三合村。图片来源:“岭山兴安”微信公众号
除了这些,科右前旗创“杭盖草原 乌兰毛都”国家级度假区,阿尔山做精“避暑+温泉”,突泉县借赛事做活古城业态,科右中旗联动多景点冲刺5A……各旗县特色如齿轮咬合,形成“差异互补、协同共生”格局。
差异化是资源禀赋的精准表达,协同是优势的深度激活。因地制宜、再联动,便跳出同质化,这正是破局关键。
03
其二,打造新业态。
农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壁垒。兴安盟以“文旅+”为纽带,融合气候、音乐等资源,让“土资源”变成“新玩法”,催生出叫好又叫座的新业态。
“文旅+气候”的实践,颇具代表性。阿尔山凭借22℃的夏天、7个月的雪期、零下40℃不冻河等自然禀赋,将气候优势转化为康养内核:开发温泉疗养、矿泉浴等特色项目,打造氧心森林浴道、森林牧场等场景,把自然音乐会、民族舞蹈工坊与温泉疗愈结合,为人们提供深度疗愈体验。业态升级让游客停留时间从1.6天延至2.5天,气候资源双轮驱动,避暑胜地跃升为康养IP,“气候+”价值尽显。

图片来源:“岭山兴安”微信公众号
音乐是另一把钥匙。兴安盟积极推进“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建设,迅速将音乐融入文旅全产业链。
推出“歌游内蒙古 梦幻阿尔山”主题列车,设四大文化主题车厢,半年办10场音乐会,乌兰牧骑现场展演,一路欢歌一路游。同步推出19条四季线路及七大类文创,实现景区音乐全覆盖。
科右前旗归流河生态公园,作为全区首个“歌游内蒙古”旅游街区,集音乐演艺、露营休闲、文创购物、特色美食于一体,自2024年冬运营以来,接待超30万人次,美食、歌舞、灯光与欢笑,带给游客满满松弛感。
从乌兰毛都草原音乐节2.3万人同欢,到全区首个“歌游疗愈主题酒店”迎客,再到1000人在内的“歌游内蒙古”人才库蓄力;从“文化村长”定期下乡演出,到承办“村歌嘹亮”大擂台,兴安盟以音乐串起文旅经脉,既激活“歌+”消费潜力,更让游客听得过瘾、玩得尽兴。

乌兰毛都草原音乐节。图片来源:“岭山兴安”微信公众号
据了解,兴安盟正围绕“跟着歌声去旅游”“跟着赛事去旅游”等五大主题,推出55项特色文旅活动,打造19条主题线路,构建“文旅+”融合新生态,以赛事聚人气,以活动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
从资源到产品再到体验,兴安盟的实践直击关键:精准对接资源与需求的契合点,让“资源禀赋”蜕变为“美好体验”。这种“资源融合+体验创新”的路径,正是资源变资产、流量变留量的密码。
04
其三,探索共建模式。
农文旅融合的生命力,在于群众能否共享成果。兴安盟的实践,用“共建共享”四个字破解了这一命题。
神骏湾生态体验区的蜕变,是最好的例证。
几年前,神骏湾还是个堆满垃圾的矿坑,村民路过都绕着走。现在,这里成了有沙滩、有游船的“小三亚”,日均接待游客超300人次。
窍门就在于“利益绑在一起”:村里用土地入股景区,年底能分红;景区优先吸纳本地人就业,保洁、售票、开游船等岗位,多是雇的村民。
村民全程参与景区建设,休闲栈道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每个人既是生态守护者,也是发展受惠者,保护与发展形成合力,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神骏湾生态体验区。图片来源:“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微信公众号
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翻天覆地的变化,则是打破了“保护即圈地”的固有思维,创新出“游览在湿地、消费在村屯”的融合模式,实现了“以利用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的良性循环。
过去,由于合理利用区面积较小影响生产生活,引发了不少村民的不满。后来,公园优化功能区划,扩大合理利用区,先后投入资金建设湿地公园景区、整治村容、修整道路等,打造乡村体验、湿地研学、城市休闲等景点项目。如今,景区已成为网红打卡地,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发展餐饮、民宿、采摘和养殖等一系列产业。
从神骏湾的“土地入股+就业优先”,到洮儿河的“分区联动+角色转型”,兴安盟用机制创新促成了共赢。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得到实惠,发展才有最稳的靠山、最足的劲头。

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图片来源:“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微信公众号
05
兴安盟的实践,道出了农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的翻版,而是让乡土价值被珍视、被挖掘;不是用商业吞噬文化,而是让商业成为守护文化的力量。
在这里,游客带走的是对“22℃夏天”的眷恋,留下的是尊重差异、激活价值、共享成果的经验样本。
兴安岭上,兴安盟。
“盟”,是山水相守的承诺,亦是宾朋相聚的邀约。
与山盟、与水盟,共赴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