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青年,何以对话历史

2025年08月25日 10:26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01
  
  “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团大战纪念馆考察时强调。
  


  历史的长河里,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选择,总在悄悄改写着时代的航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华北平原,年轻的八路军战士马宝玉和战友们把日军引上狼牙山绝路,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毅然跳崖——他们的纵身一跃,不是结束,而是化作了照亮前进的火炬。那时的中国青年,像这样“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还有千千万万。
  
  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00后开始走进职场,90后已成社会中坚,青年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接过先辈传来的接力棒?答案,或许就藏在与历史的对话里。

  

  02
  
  对话历史,先得把历史刻在心里。
    
  网上有句话说得实在:“真正的消亡是遗忘。”就像老人们常说的,村里的老槐树要是没人记得它的来历,风一吹就真成了普通的树。历史也一样,忘了,就真的没了。
    
  现在的年轻人,刷着短视频、追着新潮流,对新鲜事物总有天然的热情。可要是眼里只有“新”,心里没了“旧”,就像风筝断了线,迟早会忘了自己从哪儿来。
    
  其实,历史从未走远。
    
  100多年前,浙江义乌的陈望道在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端来粽子和红糖,他却蘸着墨汁吃得香甜——“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故事至今读来仍让人眼眶发热。
    
  也是在那个年代,东北抗日联军的杨靖宇将军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山林里,胃里只有未消化的树皮和草根,却硬是与敌人周旋到最后一刻。
    
  和平岁月里,一群年轻人的故事同样动人。1950年,时年33岁的杨力生担任磴口县首任县委书记后,组织成立了第一代治沙青年突击队。70多年来,一代代治沙青年突击队与当地群众不懈奋斗,210万亩乌兰布和沙漠披上绿装,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9.1%。
    
  正是这样一代代人的付出,让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到了如今的“琳琅满目”。
    
  现在的我们,喝着奶茶、刷着快递物流信息,日子过得舒坦。可舒坦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就像老人们总念叨的:“当年能吃上白米饭就谢天谢地了,现在顿顿有肉,都是前人用苦换的。”青年们要是忘了这些,就像失去深根的树木,内心脆弱飘摇,容易在时代潮流中迷失方向。  

  

  03
  


  对话历史,更要把精神传下去。
    
  历史这棵大树,能枝繁叶茂,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给它浇水施肥——这就是传承。
    
  传承不是把故事背下来就行,得像剥洋葱似的,一层层看透里面的核。
    
  比如五四运动那批青年,1919年的北京街头,学生们举着“还我青岛”的标语游行,他们中有人才十几岁,却敢对着枪口喊出“国土不可断送”。他们图啥?图的是国人能硬起来、民族能站起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复刻转场”短视频,打开历史事件名场面,如安徽芜湖小学生模仿复刻“渡江战役”、浙江杭州中学生翻拍中国重返联合国时著名的“乔的笑”,在角色扮演里体会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热血,这就是用新方式传精神。
    
  传承也能借上科技的东风。内蒙古打造的中共六大满洲里“红色边境线”红色基因沉浸式思政课程成功入选全国“大思政课”100个精品项目,它利用战争阵地遗迹、革命文物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原创剧本《红色边境线》,模拟完成革命先辈探寻救国救民革命任务,沉浸式感悟红色岁月,深受学生欢迎。
    
  这些数字化的记忆,让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照片,而成了能随时“对话”的亲人。
    
  更重要的是,要让历史住进日常。宁夏固原二中从1995年就开始发起徒步祭英烈活动,54公里的徒步,让学生们从历史中感受到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这种耳濡目染,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力量。
    
  说到底,传承就是要搞明白:当年他们为啥能那么拼?现在我们该咋接好棒?想通了这些,走路都能更稳当。
    
  04
    
  对话历史,最终要写出自己的篇章。
   
  历史不是终点站,而是加油站。回望过去,是为了看清前路;记住苦难,是为了创造幸福。
    
  向榜样学,得学骨子里的劲儿。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走遍三湘大地搞社会调查;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住窑洞、修沼气池,和老乡一起“土里刨食”,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扎在黄土地里。
    
  把知识变成行动,才是真本事。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一批批年轻人,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把吃苦当吃补,把磨炼当财富,把挑战当机遇”。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徐俊平,2019年来到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的农牧业大县——杭锦后旗。他在3年间实验种植44个玉米品种,其中4个最优质的品种被迅速示范推广,玉米亩产提高200斤。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科技赋能乡村”,这就是新时代的“春耕秋收”。
  
  规划人生时,得把自己放进大时代里。在《种地吧》节目中,“00后”草莓姑娘赵月,毕业后选择返家乡、兴农业,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做育苗实验、种植草莓……她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回应:在广袤的乡村沃土,有科技的“金扁担”,更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可能。
    
  05
    
  中国的历史,也是青春写就的史诗。
    
  从五四运动的振臂高呼,到抗疫前线的青春逆行;从“两弹一星”的青年科研者,到今天航天团队里的“90后”工程师,一代代青年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才让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现在的青年来说,这面镜子照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照见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该走什么样的路。
    
  生在盛世,更要知盛世来之不易。把历史记在心里、把精神传下去、把当下活精彩,青春之花才能在时代的土壤里,开得更艳、更久。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