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特朗普爱上白宫保洁短剧火了#等热搜话题引发关注,部分媒体未经核实便跟风报道,后被证实为假新闻。
网友锐评:本想报道“笑话”,结果自己成了“笑话”。
批评源于看重,严管方是厚爱。这背后是公众的深切呼唤:媒体,切勿因流量而“冲动”。
02
“闹剧”有哪些?
其一,挂靠“标题党”,想赚眼球却失了公信。
2017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和新闻信息内容,并保证新闻信息来源可追溯。但雷人的“标题党”仍屡禁不止。“定了!”“重磅!”“最新!”等短促的“震惊体”,《发钱了,你领了吗?》《XXX市的人有福利啦!》等诱人的“套路体”,近日还有多家媒体以《XXX,公安在找你》《演员XXX,被公安‘点名’啦》等标题,追流量、博眼球,哗众取宠、失去底线。
其二,盲目跟风炒,想赚流量却“翻了车”。
因“追流量”思维作祟,媒体“翻车”的事例也不少。去年6月,“天才少女”姜萍事件反转后,前期争相报道的媒体删帖沉默;今年6月“高考288分女孩”事件,前段时间的“DeepSeek就AI模型违规关联向王一博道歉”“韩国申遗全面崩溃”等假新闻,一些媒体未经核实便跟风传播,引发公众对其真实性审核的质疑。
其三,热衷造热点,想出圈却“错了位”。
个别媒体信奉“流量为王”,热衷于造热点、蹭流量。有的靠庸俗、低俗、媚俗来吸引流量,有的当起了“黑话烂梗”的搬运工,有的蹭起了不该蹭的热点,还有的在灾难性事件、突发事件报道中失去新闻伦理。比如,某博主发布的“抓100个老婆回家”系列短视频,“婆媳大战”“男女对立”等话题,煽动社会情绪。比如,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一系列“小男孩被埋图”的AI生产的图片、视频被广泛传播。
03
缘何“跑偏”?
原因错综复杂,关键有三点:
航向有偏。
在数字化时代,流量对媒体至关重要。拥抱流量、扩大声量,是媒体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的必修课。用好流量传播主流声音,是职责,也是时代所需。
问题在于“如何追?”“追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曾警示:“追逐流量无可厚非,但若一味追求爆款,重营销轻内容,就会本末倒置,以致低俗内容泛滥,粗制滥造横行。”《人民论坛》也曾批评“唯流量论”,指其“破坏行业生态”“助长浮躁之风”。
流量是“帆”,使命才是“舵”。媒体应坚守传递主流价值、建设主流文化、引导主流舆论的航向。若只看流量数据,模糊价值判断,弱化深度引领,便是本末倒置。媒体拥抱流量的同时,要把稳使命“方向盘”,才能在信息海洋中不迷失。
底线不牢。
新闻真实性是媒体不可逾越的底线。智能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快且广,新闻真实性面临严峻挑战。
“抢快”增加风险。部分媒体为抢“首发”、争“独家”,过分追求速度,压缩或舍弃交叉印证、严谨核实等环节,匆忙发布信息,增加了报道失实的风险。
技术助长惰性。“有图有视频”未必为真,却常被当作“速成素材”。部分媒体采编时不交叉印证信源、不核查事件全貌,盲目转发。
“跟风”淡化责任。不少媒体认为“别人都报了,没问题”,看到其他“大号”或同行报道,就放松核实把关。错误信息经媒体“背书”,传播更快、危害更大。
究其根源,是媒体价值失衡。媒体刊发内容应考虑对群众是否重要、有用,而非只看是否吸睛、能否刷屏。媒体只有坚守真实性底线,才能赢得受众信任。
防线失守。
责任心缺失致媒体防线失守。表面是图快省事,实则是“守土有责”意识淡化。在流量冲动下,部分媒体对制度缺乏敬畏,对把关失守引发公信力崩塌的后果认识不足,更有甚者将“流量KPI”凌驾于客观真实的“安全底线”之上。
人机关系失序助错误信息扩散。AI批量生成、机器抓取信息高效,但缺人工审核把控事实与价值关,错误信息便会借助技术迅速传播。达沃斯《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将“错误和虚假信息”列为全球重大风险。
流程空转不容忽视。“三审三校”制度,是守住内容质量、把好导向的安全防线。但有媒体执行不到位,审核环节流于形式,层层把关,层层失守,“硬制度”成了“纸老虎”。
“对事实真相负责,多方核实信源,严守采编流程,平衡客观报道,做到不失向、不失准、不失信。”中国记协曾向全国新闻工作者发出倡议。
04
该怎么办?
“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需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双轨协同:主流媒体须回归本源重塑优势,自媒体需厘清功能边界与价值坐标,共同构建健康传播生态。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定向。面对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主流媒体必须坚守党性原则、人民立场与真实性铁律,绝不为流量牺牲真实,不为迎合弱化导向。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具有媒体属性的自媒体平台。“任仲平”文章以扎实调研实现党性观与真实观的有机统一,成为凝聚共识的标杆;新华社“国家相册”用影像档案传递政策温度,彰显喉舌观与群众观的深度融合;渤海大学师生创建的微博话题#百年英雄#,通过多元形式讲述建党百年故事,阅读量一个月内从300万跃升至1070万。这些实践昭示:唯有把准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主流价值才能穿透喧嚣。
以优质内容赢得竞争主动权。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在深度报道中淬炼,公信力在调查报道中沉淀,思想性在评论报道中闪光。自媒体凭借灵活性、互动性和精准传播特性,正成为内容生态的重要补充力量。新华社对脱贫攻坚的立体记录、《人民时评》对社会痛点的犀利剖析、内蒙古台《雷蒙帮忙团》直击民生难题的“新闻+服务”模式,以及短视频平台涌现的“新闻达人”现象,共同印证:真正的实力源于扎实调查与思想提炼提供的“不可替代价值”。当内容厚度足以对抗流量泡沫,核心竞争力便坚不可摧。
以社会责任涵养新闻定力。在短期流量诱惑面前,媒体需以长期主义守护公信力。社会责任是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必须共同坚守的价值锚点。总台《典籍里的中国》以文化厚度赢得年轻观众,而部分媒体、自媒体却因发布低俗庸俗媚俗等内容,被禁言甚至封号,正反案例警示:在流量裹挟中,盲从即失魂。主流媒体应发挥公信力标杆作用,自媒体需强化伦理觉醒筑牢责任底线。正如《算法向善南宁宣言》倡导的,唯有共同坚守“流量向善”航向,方能抵御短期诱惑、涵养长效信任。
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优势。主流媒体积淀的天然优势和优良传统,唯有通过创新才能在新媒体时代释放更大能量。技术赋能不是颠覆传统,而是释放积淀优势,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自媒体领域。从新华社AI主播覆盖全球、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多元分发,到《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H5引爆10亿流量;从上海广电优化“三审三校”适配网速,到“看看新闻”互动直播提升参与;从“滇西小哥”在YouTube平台用云南美食传递文化温情,到“李子柒”复出后开辟非遗焕新之路、传递中国文化……主流媒体借技术释放积淀优势,自媒体凭算法优化传播效能,创新引擎驱动“传统基因”与“数字原生”力量融合共生,主流声音方能穿透技术洪流成为“定盘星”。
05
流量有善恶,关键在把握。
传播需要流量,但绝不能“唯流量”。媒体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多少点击量,更在于传递多少真知灼见。
公信力是根基,专业性是底线,责任感是灵魂。这些核心价值,远比转瞬即逝的流量更值得坚守。
要流量,更要质量;求传播,更重价值。真实的内容自带传播力,优质的报道终将赢得人心。
媒体人应当以专业立身,用责任说话,在流量与价值的平衡中找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