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有些文章,为啥看不懂?

2025年08月25日 10:58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刷到一篇想停下来看一看的文章,认真研究半天,似乎懂了,似乎又没懂,颇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
  
  文章看不懂,好像不是什么大事儿,互联网上能看懂的东西多了去了,没必要去“死磕”。
  
  但这又是大事儿,官方的、主流的文章,如果让人看不懂,往往会被歪曲本意、变味解读,甚至质疑四起、引发舆情。
    
  文风不是小事,不然也不会成为作风建设的题中之义。作风建设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文风当然也不例外。
  
  写文章,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识见”认为,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写清楚、说明白,是最基本的前提。
  
  01
  
  看不懂的文章长啥样?
  
  一些文章就像一个“谜”,让人摸不着头脑,读得“云里雾里”。
  
  “外强中干”型。这类文章,乍一看叙事宏大、立意高远,细一读空洞无物、远离实际,看似“高大上”,实则“假大空”,如同“钻天猴”冒充“大火箭”,中看不中用。
  
  “名词数据”型。这类文章,专业术语密集、统计数据罗列,看似专业严谨、信息翔实,实则晦涩难懂、壁垒重重,如同用密码本写日记,只顾自己写了,不管他人能不能看进去、看得懂。
  
   “思维混乱”型。这类文章,段落繁杂、内容庞杂,仿佛包罗万象、见解独到,实则逻辑断裂、主旨模糊,好比身处迷宫里,走着走着就没了方向,读着读着就丢了重点。
  
  除了这些,枯燥晦涩的“理论堆砌”型,过分煽情的“无病呻吟”型,不触及核心的“躲躲闪闪”型等,也让人看不懂、弄不清,大大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感、信息获得感。
 
  02
  
  为什么看不懂?
  
  文章让人看不懂,并非偶然,背后藏着好几个“病根儿”。
  
  没搞明白给谁看。许多文章的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普遍关心的问题,明明是给大众看的,但文章却像在“自言自语”,完全忘了读者是谁。他们不用大家平时说话的方式、熟悉的语言来写,“打官腔”“扒文件”。这样的文章,老百姓看了,肯定会一头雾水。
  
 
  自己没搞明白,更讲不明白。有些作者对所写的东西一知半解,甚至自己都没搞懂核心是啥、关键在哪。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条理不清、逻辑混乱,该说的没说清楚,不该说的说了一大堆。读者看后自然会感觉“好像说了点啥,但又啥也没说”。

  只顾自己明白,不管别人明不明白。这种毛病也很常见。作者默认读者跟自己是“同行”,张口闭口都是专业术语、英文缩写、行业“黑话”,虽然显得很“专业”,却把真正的沟通对象关在了门外。对业外的人来说,文章就像加了密一样,读懂一些词得查字典,看两行就头晕眼花,无法解开其中的“奥妙”。
  
  压根没想说明白。对大家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比如“这事对我有啥影响”“钱花哪了”“责任谁负”,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详细了解情况,要么绕着圈子说、云山雾罩,要么干脆避而不答、顾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故意用一堆绕来绕去、拗口难懂的词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实则是为了尽快交差、糊弄过关。这种文章不是“难懂”,是根本没想让你懂。
  
  03
  
  怎么破?
  
  想让文章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把事情说明白、讲透彻,得从这几处使劲儿。
  
  心里时刻装着读者。信息时代,文章发表后,瞬间能抵达千家万户,写得好不好、能不能读懂,群众最有发言权。这就要求写文章不能自说自话,要时刻想着“文章是给谁看的”。写的时候,把自己当成读者,他们关心啥?他们习惯于什么样的表达?别只顾着照搬文件上的话,得把“文件语言”翻译成“日常用语”。比如讲某项补贴政策,与其罗列一堆专业术语,不如直接算笔账:原来自己掏多少钱;新政策后,自己只需掏多少钱,其余的钱谁来补、怎么补。这样,大家一看就明白,跟自己有啥关系、到底是咋回事。
  


  直奔问题写,别绕弯子。有些文章是为了解决问题、回答疑问,不是搞“文字表演”。别净整些花里胡哨的词儿,绕来绕去就是不沾边。群众最关心啥、最想知道啥、最需要解决啥,就盯着啥写。就像看病,医生得先问清楚你哪疼,才能对症下药。写文章也一样,“痛点”“难点”“焦点”在哪,笔墨就下在哪。比如大家关心“小区物业费涨了,钱花哪了?”文章就得清清楚楚列出维修项目、人工成本等,一笔一笔算明白,而不是空谈“提升服务质量”。
  
  发出去不算完,要看看效果咋样。文章发出去,只是第一步。发完就扔一边,那可不行。得看看大家看懂没?有啥疑问?信不信你说的话?这是需要跟进做的工作。现在方便了,看看评论区、留言板,大家有啥吐槽、有啥不明白,一目了然;发现大家没看懂关键点?赶紧补个“一问一答”小贴士;发现有人误会了?马上澄清一下。这样,大家才觉得你的文章“靠谱”。
  
  下狠心追求“短、实、新”。“短”是硬道理,能一句话说清的,别写一段,砍掉那些没用的空话、套话、重复话。“实”是基本功,内容要扎实、情况要真实、文风要朴实,少讲大道理,多说大实话。“新”是吸附剂,角度要新鲜点,表达要活泼点,形式可以多样点,用个生动的比喻、加个有趣的漫画、拍个接地气的短视频,都未尝不可,别总板着脸说话。
  
  总之,把事儿说明白、讲清楚,是写文章最根本的要求。

  群众能轻松读懂的文章,算是过了及格线;群众读不懂的文章,肯定算不上是好文章。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