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段时间以来,‘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成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面对舆情时的高频用语,这种行为实质是一种‘向上甩锅’。”
8月13日,新华社发表《新华视评丨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对这一现象提出严厉批评。
现实中,“甩锅”现象并不少见:问题发生了,舆情发酵了,一些干部不是主动担当、化解矛盾,而是大念“等”字诀、“拖”字经,费尽心思把“锅”抛向上级、砸给下级、推到同级。
这种行为,不仅会延误问题解决,更容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严重伤害群众信任,透支政府公信力,必须坚决纠治。
层层请示,“向上甩锅”。 图源:当代广西
02
“甩锅”,有哪些套路?
向上抛。有些干部一遇事就“等上级发话”,看似尊重领导,实则是把责任转嫁出去。分明是自己职责范围的事,偏要请示;明明可以立即回应,偏要层层报批、拖到舆论沸腾。这种“精神躺平”、主动失职,就是典型的“向上甩锅”。
向下砸。有的部门动不动就签“责任状”、搞“考核督办”,表面上狠抓落实,实际是当“甩手掌柜”。该自己扛的责不扛,该自己办的事不办,把工作任务简单一分了之,让基层“背锅”。这种“向下甩锅”,除了加重基层负担、催生形式主义,还有什么意义?!
向外推。还有一些部门,大局意识淡薄,协作精神缺失,工作一起推,出了问题立马“甩”给他人,常说的话就是“这不是我部门的职责”“他们没配合好”,互相推诿、扯皮不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人心士气涣散。这种“横向甩锅”,严重破坏团结、影响工作推进。
图片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03
“甩锅”,根源在哪儿?
政绩观有偏差。有的干部把“不犯错”视为最高准则,重显绩轻潜绩、重形式轻实效、重眼前轻长远,认为“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缺乏真正为事业负责、为群众解忧的内生动力,“甩锅”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护身符”。担当去哪了?早被精明的利己算计取代了。
能力跟不上。有的干部缺乏真刀真枪真本事,平时习惯开会发文、做表格留痕,真遇到工作难题、舆情处置、突发事件就慌了神。知识跟不上、能力有短板,导致既不敢“接锅”,更不会“破锅”,除了把锅甩出去,再没有其他办法。
问责太畸形。有的地方有着对“负面声音”零容忍的“洁癖”,一旦出现问题、发生舆情,不是积极回应外界质疑和群众诉求,而是以“灭火”思维简单处理几个基层干部来“摆平”。这种“一刀切”的问责,让许多干部畏首畏尾,谁还敢往前冲,只能赶紧把“锅”甩出去。
权责错了位。常听基层干部抱怨,“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上级部门掌握大量资金、政策等资源,却把责任虚化了,习惯把任务“一股脑”派给基层;基层单位权小责大,任务清单被无限拉长,还动不动被“督查问责”。不“甩锅”就得“背锅”,“甩锅”自然成了无奈之举。
机制有漏洞。要是考核只看“有没有出事”,不看“有没有干事”,就会变相鼓励“甩锅”。比如,有的干部啥也干不了、只会搞“文字游戏”,反而无错即无过、考核合格;有的干部冲在一线解决问题,却因出现失误、出了舆情而被扣分。这种“逆淘汰”,只会让更多人学着去“甩锅”。
04
“甩锅”,得下“猛药”纠治。
校准政绩观。纠治“甩锅”,先得端正思想根基。要让干部始终认识到:当官不是来“避险”的,而是来“办实事”的,必须始终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首位;手里的权力不是“护身符”,而是“责任状”,行使权力必须对应承担的责任。
练硬真本事。纠治“甩锅”,关键在于让干部有能力接“锅”。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把学习课堂搬到矛盾现场,让干部在信访调解中提升沟通技巧,在应急事件里锤炼决策能力,在舆情回应中增强公关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因能力不足而“甩锅”的问题。
划清权责线。纠治“甩锅”,必须明确权责边界。上级部门不能随意“甩任务”,做到给任务就得给资源,定责任就得给权力;部门之间要明确协作边界,谁的责任谁扛,谁也别想推;基层干部也不能“啥锅都背”,不合理的任务有权拒绝。
筑起容错墙。鼓励干部担当作为,还得允许试错、宽容失误。比如,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因缺乏经验而出现偏差,只要出于公心、勤勉尽责,就可以适用容错机制。当干部放下“怕出错被问责”的心理负担,勇于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摸着石头过河”,“甩锅”现象自然会减少。
绷紧监督弦。构建多层次、全过程的监督体系,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渠道,及时发现并纠治“甩锅”行为。同时,在职级晋升、待遇保障、荣誉表彰等方面,向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倾斜,营造“拒绝甩锅、崇尚实干”的鲜明政治生态。
05
以肩为山,方见担当。
“锅”甩给谁都不行,不管是抛给上级、砸给下级,还是推给同级,都是不担当、不作为的表现。
当然,“不甩锅”不代表“瞎背锅”,该是谁的责任,就得谁扛;该干的活儿,就得实干。
群众找政府办事,要的不是“等通知”,而是“马上办”;要的不是“互相推”,而是“我来管”。
毕竟,干部的肩膀是用来“扛责”的,不是用来“甩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