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内蒙古。
9月16日、17日,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
开闭幕式、会议论坛、院士对话、现场参观,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那么,全世界为何如此关注这个论坛,为何对内蒙古的沙漠治理情有独钟?
02
一种科学理念,获得世界认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两山”理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年后,将“草”纳入这个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强调一字之增:“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并嘱托我们继续办好库布其论坛。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将这一科学理念照进了现实:通过“消灭东段、南部围堵、封禁西部、锁边北缘、中部切割”的系统布局,工程措施与生物手段结合,林、草、药协同,“封育、飞播、造林”并举,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这一科学理念指引下,库布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治理沙化土地超过6000平方公里,绿化3200余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从不到3%提升至50%以上,沙尘暴发生频率下降约90%;沙漠北缘筑起420公里锁边林带,光伏治沙带、淤地坝等“四道防线”形成立体防护网络,近10年减少向黄河输沙约3亿吨……
库布其的绿色奇迹,根本在于科学理念的引领。库布其的实践,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更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响应。
03
一项制度优势,赢得世界赞叹。
中国的防沙治沙,靠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从组织领导上看,国家层面成立“三北”工程协调机制,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内蒙古建立“五级书记抓治沙”机制,党政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各级各部门奋力攻坚,层层压实责任。
从投入机制上看,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防沙治沙基金会、动员企业参与、开展公益治沙等方式自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从联动机制上看,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进蒙、甘、陕、宁、冀、辽六省区联防联治,统一规划、协同政策、共享技术,形成区域治沙合力。
……
这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中的一处绿洲(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总动员令后,仅内蒙古就累计完成治沙5000多万亩,施工期曾以日均6万亩的速度推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执行力。
“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这,就是让世界关注的底气,也是内蒙古防沙治沙的底气。
04
一个中国样板,值得世界借鉴。
防沙治沙,库布其有很多“硬核”模式和经验。
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的“光伏+治沙”模式,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与沙产业发展“一举多得”;
实施“以路治沙”,修建穿沙公路,分割治理沙地,带动沙区群众致富;
加大锁边林建设,在沙漠边缘种上植物,形成绿色防护带,把流动的沙子“锁”住,不让沙漠继续向外扩张;
推行孔兑治理,在黄河流域上游丘陵沟壑区突出水土保持治理,中游风沙区着力减少泥沙,下游冲积平原区保障防洪安全,最大程度减少水土流失;
推广水冲插条、可降解容器造林等治理技术,研发应用飞播无人机、植树机器人、灌木平茬机械、沙障铺设机械等先进装备,推动防沙治沙新模式、新技术、新场景示范应用。
……
这些沙漠治理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案例,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05
一种精神力量,让全世界动容。
库布其的绿色蜕变,离不开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与奋斗。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像陈宁布这样的老一辈治沙人,用铁锹和汗水在沙海中种下希望;
上世纪90年代,敖特更花等一批治沙人承包沙地、扎根荒漠,还将库布其经验推广到新疆、西藏等地,带动更多沙区治沙致富;
如今,90后工程师李挺带领团队研发“微创水汽植树法”,更新升级光伏立体治沙、沙漠养殖等模式,为治沙注入科技力量,让治沙更科学、更高效。
近年来,内蒙古开展“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累计吸纳12.3万名农牧民,发放劳务报酬11.8亿元,带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工程建设。
……
9月12日,工人在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里搬运稻草。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他们,有的是农牧民、科技工作者、企业家,有的是耄耋老人、治沙“新人”,都有一个共同信念,那就是与沙漠抗争,不躲避、不逃离,用执着与智慧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是中国治沙人的集体写照,也是感动世界的力量源泉。
06
一个交流平台,助力世界携手发展。
作为全球唯一致力于世界荒漠化防治的大型国际论坛,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
18年来,论坛推动达成了“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让荒漠造福人类”等重要共识,促成了多项双边、多边合作倡议和协议,开展了“沙特百亿棵树灌木种质工程和立体光伏治沙工程”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广了微创气流植树、草方格固沙等技术模式。
可以说,论坛已经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七星湖鸟瞰图。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以本届论坛为例,科学防治沙漠化主旨论坛,重点突出全球合作,组织联合国、亚洲、非洲、中东等代表开展对话交流,共商新形势下应对全球荒漠化生态问题挑战;
草原保护与可持续经营专题论坛,重点突出草原保护和治理,分享交流青藏高原、三北地区等区域的草原保护修复经验;
土地友好型商业发展专题论坛,重点突出促进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合作,形成推进荒漠化防治合力;
“科技赋能 综合治理”院士论坛,重点突出讨论交流防沙治沙与生态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库布其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它是一座桥梁,连接各国经验与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07
如今,在库布其沙漠、在祖国北疆内蒙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还在不断书写。
未来,当人们再提起沙漠时,想到的不再是荒芜和贫瘠,而是中国人手里那把充满力量的铁锹和肩上那棵象征希望的树苗,锹尖落下,沙成金、绿成海、日子成歌。
库布其,其意义远超地理名词概念,远超沙漠治理成效本身,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这,就是这个论坛、这片沙漠,被世界持续关注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