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践视点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党刊力量

2024年09月03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认真谋划下一步工作,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对推动新时代党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担当起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决定》指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刊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

  “做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各地党刊要坚定立场,加强议题设置,切实改进文风,推出更多接地气、显锐气、有生气的作品,把党和政府想说的、舆论关注的、群众关心的话题有机结合起来,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利益关切的交汇点,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心气和底气。”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怀海说,“要进一步打破重编辑环节轻传播环节、重网下轻网上的观念,着力打通上下游一体化的传播体系,面向不同群体,加强新媒体的策划思路,打造有网感、有时代气息的融媒体产品,借助多种渠道、多种表现形式进行推广,让传播、宣传和热点引导变得更加鲜明、生动,有效引发干部群众的共情、共鸣”。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
  
  《决定》指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

  “党刊已迈上了拥抱数字时代、深度融合转型的新征程,在新质生产力驱动和赋能下,要创新党刊全媒体话语传播新体系、连接党刊全媒体生产传播新场景、开启党刊全媒体治理服务新模式、激发党刊全媒体融合发展新动力,共同见证新时代党刊的高质量发展,共同续写党刊与党和人民坚定同行的华彩篇章。”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党刊分会主任委员杨树弘说。

  “《决定》强调的‘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是我们党刊人要注意深刻把握和认真宣传的,而‘系统’‘重点’‘实效’,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刊宣传贯彻全会的实践方法与目标追求。”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副会长,南方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陈广腾说。近年来,《南方》杂志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策划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功用、有综合传播力的重大报道。其中,在2023年10月,《南方》杂志应内蒙古《实践》之约聚合发力,共同推出联动报道,讲述“南粤潮涌,北疆风劲”的发展共赢故事,相关产品发布后全网总点击量达到65万+,在北疆与南粤的“朋友圈”里引起广泛共鸣。
  
  提升网络内容建设能力
  
  《决定》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

  良好网络生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场域,网络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主流新媒体平台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文化传播力和竞争力。

  “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作为党刊人倍感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运用多种传媒手段,见证改革发展的波澜壮阔,反映人民群众的豪情壮志,记录万里江山的美丽富饶,在这场激荡人心的改革征程中,深入践行‘四力’,传播党的声音,凝聚广泛共识,讲好中国故事,用责任和担当展现党刊工作者的风采,为新时代再出发贡献党刊的舆论力量。”《上海支部生活》常务副主编陈晓春说。为推动党刊深度融合、转型发展,《上海支部生活》依托上海报业集团数字人、AI智能平台,3D党建智能助手“小沪蝶”搭载上海支部生活编辑部优质内容资源创建语料库进行开发,可实现人机对话,解答党务问答、服务资讯等问题;官方“小红书”账号“知不同学”上线,运用生动形象的互联网语态“话”党建;微信公众号“上海支部生活鲜知先觉”进一步实现在线支付订阅党刊等新的服务功能。下一步,《上海支部生活》将继续联合腾讯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展共创伙伴行动,进一步提升党刊网络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推进国际传播改革创新
  
  《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受到世人尊重,得到海外读者喜爱。这是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交往的一张闪亮名片,也是传播中国形象的资源宝库,要把中国文化的元素用好、用活、用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说,“在国际传播中,内容决定形象,内容质量高,有力度价值,才有读者和受众。要从选题和内容入手,从海外读者的需求出发,出版更多反映当代中国主题,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化的优秀读物。要讲说服力,也要讲亲和力,要避免简单、空洞和千篇一律。要创新话语体系,做到分众化表达,支持大出版走出去,包括蕴含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数字出版、网络文学等出版产品走出去”。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