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践视点

创新工作模式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5年03月03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03期

  为了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高立德树人的质量,包头师范学院构建“1346”(即“一条主线、三支队伍、四个融合、六大行动”)工作模式,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一条主线”贯穿教书育人、办学治校全过程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书育人、办学治校全过程。强化顶层设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学校章程、发展规划,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指导思想。构建“1+N”制度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落实。建立党委书记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的资源,形成涵盖决策、执行、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建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必修课,在师范专业中融入“多元一体”教育理念,组织学生开展政策宣讲、义务支教、法治宣传等活动。积极搭建校地协同、校校合作、校企联动等共建共育平台,拓展开放式、全方位育人空间。学校加入京津冀蒙高校联盟分联盟,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等联盟院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与阿拉善盟等盟市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与中关村软件园等上百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校从知识传授、文化浸润、实践锻炼等不同维度,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支队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入脑入心

   

  建好专任教师队伍。将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修订人才引进、职称评审、人才项目评选等文件,将全体专任教师凝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上来。积极选树“最美教师”,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修订《包头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指导意见》,大力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通过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措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积极引进135名博士和15名高层次人才,教师能力与水平逐步提升,学院刘保卫教授研究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人获评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


  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聚焦主线要求,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格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建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专家、高校思政骨干等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单列思政课教师培养成长制度,实施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在攻读博士学位、申报科研项目、参与教学比赛、职称评审、研修培训、教师评价等方面专设思政教师类别。由思政课教师带队,开展由各族师生自编自导的党史情景剧、石榴花开主题剪纸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我追随的光,是五星红旗的星光”与国旗合影活动和“青春守护中国粮”“保护母亲河”“爱国主义电影展播月”“宪法卫士”行动计划等实践活动,学校荣获全国思政课教学成果展示一等奖1项、自治区思政课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


  建优辅导员队伍。学校按照高等学校规定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夯实了学生陪伴者、知心人队伍建设;在全区率先兑现辅导员专项津贴,促使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有力;实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加强辅导员易班工作机制,将学生社区、易班打造成为辅导员“三全育人”的前沿阵地。通过积极组织开展“优秀校友寄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的包师青年”等榜样示范引领活动,用鲜活的榜样力量带动包师青年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通过开展北极光啦啦操、健身健美操、青春慢跑、匹克球赛、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品牌活动,1名教师获得自治区级“最美辅导员”称号,多名教师获得校级“优秀辅导员”称号。

   

  “四个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落实落细

   

  加强与党建工作的融合。通过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基提质,有序开展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创建和“德铸师魂”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党史情景剧”展演、“音乐思政课”、“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展览模拟讲解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青耘北疆时代梦,立德树人铸师魂”宣讲大赛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1个党支部获评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10个党支部被命名为包头市坚强堡垒支部。


  加强与学科建设的融合。学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地方需求,加强思政、教育、历史、法学、文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搭建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平台,产生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着力加强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建设,设立稀土氟化工研究院、黄河“几字弯”生态研究院以及包头基础教育研究院等,与自治区、包头市主体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我校教师参与撰写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蕴、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研究》在中央《调研参考》上发表。


  加强与各研究平台的融合。学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促进各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研究院形成合力,从北疆文化研究、北疆多语言文化交融研究、基础教育研究、美育研究、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研究、阴山文化研究中找准、谋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切入点、结合点,组建研究团队、凝练研究方向、培育特色亮点、明确成果导向,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史料体系研究。


  加强与地方工作的融合。学校积极融入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全力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以包头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为基础,深入挖掘、呈现民族融合文脉,主动服务包头市博物馆、古镇展馆、革命纪念展厅、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沉浸式体验中心等建设,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有组织的调查研究、数据整理、案例分析、咨政建议等方式,深化校地融合。加入包头产教联合体,与包头文旅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黄河大集研学课程开发专家团队,签订自治区首个“高校+文旅”战略协议;与包头市共建教育家精神践行研究中心,积极融入包头市教育高地、文化高地建设,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六大行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实施思想政治引领行动,以正确政治方向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先导性、根本性、决定性作用,把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到创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工作各环节。


  实施课堂教学育人行动,以科学思想精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依托“北疆先锋”青年宣讲团、第二课堂,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深刻领会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


  实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行动,以各项成果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主题巡回宣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领航计划,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非遗纪念品和文创作品制作活动,充分利用包头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教育阵地建设;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活动,促进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2024年,我校原创舞蹈《我们的母亲在草原》获得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动,以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为重点,深化各族师生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交融互嵌。实行各族学生混班混宿,推进“红石榴家园”“红石榴创业就业服务站”“思政名师工作室”等建设,通过持续贯彻落实“石榴籽”育人工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打造具有包师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和民族团结进步品牌项目,把学校建成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地。


  实施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行动,以和谐稳定环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引导师生强化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实施服务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行动,以“五个认同”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全面深入挖掘,整理和展示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学校在改革开放中的感人故事,让各族师生在共同参与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暖和力量,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五个认同”。


  (作者系包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