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理】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2020年08月13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社

  古人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对组织和人民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

  ——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出处】

 

  出自朱熹(宋)《朱子语类辑略》

  原文: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释义】

 

  内心不胡思乱想,行为就不会轻举妄动。

 

【启悟】

 

  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错误行为有其思想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他同时告诫各级干部:“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面对当今日益增多的诱惑,各级党员干部应调整心态,慎言、慎独、慎待手中权力,以免因“妄思”而“妄动”。

 

  思想建党比惩腐肃贪更需要耐心与恒心。思想觉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能自然而然始终保鲜,必须在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提高,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不断坚定。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加强党性修养,注重提升觉悟,是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

 

  大量事实表明,身处复杂环境,人们难免受到外界形形色色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的影响,如果不加强觉悟的锤炼,立场就很难摆正。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但要习惯“接受监督”,而且要习惯在“自我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一个样,有人监督和没有人监督一个样。在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美和丑面前,增强“四个定力”,做到心明眼亮,时刻对标党纪国法划定的“行为准星”。

责任编辑: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