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出 处】
包钢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8年,包钢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却遇到了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在党中央“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口号的感召下,全国上下,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积极行动,掀起一个支援包钢的热潮。“齐心协力建包钢”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启 悟】
众力并则万钧举。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迅速唤起人们对那段光辉岁月的记忆。全国各地支援内蒙古建设,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同舟共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国一盘棋”的生动见证。
一部包钢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团结进步史。在当年的建设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多创业者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内蒙古人民让出牧场、迁移敖包,书写了“各族人民建包钢,草原儿女献宝藏”的动人篇章。一代代包钢人把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一批批“包钢制造”从这里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创下多项“第一”:1971年7月,试轧出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结束了我国不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历史;1976年、1984年,第一支每米60公斤钢轨和每米75公斤钢轨先后试轧成功,开创了我国生产此类钢轨的先河;1998年6月,成功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钢加快技术、产品提档升级、转换发展动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钢铁造物,气势如虹;包钢精神,薪火相传。眺望前方的奋进路,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我们要赓续“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血脉,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