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特别推荐>风物内蒙古

风从草原来

2025年06月12日 15:19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飞跃八千里路云和月,乘风而来……”风在内蒙古从来不是简单的气象符号,它是驱动绿色生态向好的隐形引擎,是雕刻大地艺术的天然刻刀,更是窖藏草原风味的天然炉灶。
  
风吹绿了草原。(来源:呼和浩特发布)
  
  01
  
  每阵风都在给草原充“植”
  
  在内蒙古辽阔的草原上,风是永恒的歌者。它掠过苍茫的地平线,卷起草浪翻涌,将春日的生机、秋日的丰饶、冬日的凌冽编织成一首自然的史诗。当劲风呼啸而过,绿意愈发蓬勃。  
  
 
大兴安岭地区。(来源:新华社)
  
  风是隐形的媒人。形形色色的植物在风中摇曳,无需蜂蝶的殷勤,风便以无形的臂膀将生命密码传递千里,让每一粒种子在土地上寄宿。  
  
  风亦是天然的医者。内蒙古的烈风撕扯着潮湿与闷热,让危害作物的真菌无处遁形。牧民们说“风越硬,草越壮”。风沙磨砺了植物的韧性,也淬炼出草原生生不息的基因。    
    
  站在内蒙古的旷野上,看狂风掠过草尖,绿浪从脚下一直翻滚到天际。这风,用刚烈的温柔,写下北方大地最坚韧的生命叙事。
  
  02
  
  “沙尘快递”早已被内蒙古拒收
  
  每当提到内蒙古的风,总有人开玩笑似的说起“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沙尘。可是,如今的内蒙古,早已拦截了“沙尘快递”,并在“退单通知书”上盖上了内蒙古人民30年来防沙治沙的绿色印章。
  
  如今,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显现,内蒙古正在将沙尘暴调至“静音模式”。
    
 
赤峰市翁牛特旗图哈线穿沙公路“以路治沙”效果显著。(来源:内蒙古日报)
  
  气象监测表明,内蒙古近20年沙尘天气呈波动减少趋势。全区平均沙尘暴日数由1961至2011年的4.9天减少至近10年的0.6天。

  2024年,内蒙古创下日均治沙6万亩的“中国速度”,相当于每小时收复42个标准足球场的失地。在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战区,一道“蓝色长城”正在崛起!大片的光伏板如海浪起伏,梭梭林、柠条在板下形成共生,养育着成群的羊,“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养殖”的立体模式,让荒漠变身绿色粮仓。

  “以前风沙刮走一只羊,如今风又送来一度电,光伏板下还能多养3只羊”的风光互补智慧,让牧民们不再谈“风”色变。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100MW复合光伏项目(无人机照片)。摄影/连振 

  03
  
  内蒙古化危为GDP,“风”狂输出
  
  在乌兰察布高原上,辉腾锡勒的白色风机群如同钢铁巨人般矗立于金色草浪间,叶片划破长空,将呼啸的西北风转化为汩汩电流。在锡林郭勒,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特高压输电塔与旋转的风车阵列交相辉映,成群的蒙古马在电缆投影下悠然觅食,古老游牧文明与现代清洁能源在此达成微妙平衡。赤峰克什克腾草原深处,风机群沿着起伏的地平线蜿蜒铺展,暮色中闪烁的红色航标灯宛如星辰坠地,与牧民新居的太阳能路灯连成璀璨星河。这片土地正以每秒7米的风速,通过银线编织的绿电动脉,将草原的呼吸化作京津唐城市群的万家灯火……

 
内蒙古乌兰察布辉腾锡勒草原风电耸立。(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内蒙古是一座风能“宝库”,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新增装机、发电量、绿氢产能、新型储能装机、绿电交易规模等6个全国第1,是祖国北方当之无愧的巨型绿色“充电宝”。
  
  2024年,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超过4100万千瓦,全国每新增装机10万千瓦,就有1万多千瓦在内蒙古;内蒙古新能源发电量超过2100亿度、增长27.6%,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特高压绿电交易,和5省份建立绿电外送交易合作,交易规模达到762亿度。

  04
  
  “风景”,内蒙古这边独好
  
海森楚鲁怪石林中的海底沉积岩。(来源:新华社)
  
  内蒙古的风,既是雕刻师也是音乐家。它用亿万年的耐心,以沙为刀,以时间为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杰作。在阿拉善的海森楚鲁,风将花岗岩雕琢成巨大的蜂窝石群,那些密布的孔洞仿佛记录着风的每一次呼吸;在乌拉特草原的风蚀冰臼公园,坚硬的玄武岩被风沙打磨成光滑的碗状凹陷,像大地睁开的眼睛;灰腾梁的红色岩层在风的剥蚀下,形成了层叠交错的火星地貌,夕阳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
  
  风蚀地貌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是活着的自然博物馆。风在石林间穿行时,会奏响独特的“风之交响乐”——在狭窄的岩缝中吹出哨响,在圆润的冰臼里形成低语,在蜂窝石的孔洞间产生共鸣。当地牧民将这些声音视为长生天的低语,而科学家则从中读取着气候变迁的密码。
  
  如今,这些鬼斧神工的古老的风蚀艺术依然在内蒙古大地上,诉说着人们与风共生的永恒故事。
  
  05
  
  “风系”美食,妥妥拿捏干饭人
  
  江南菜系以文火慢炖著称、岭南菜则多以蒸汽轻蒸,而北方的草原人选择与风“共谋”。凛冽的北风既像天然冰箱也是风干工坊和发酵密室,造就的风干牛羊肉,堪比人体“外挂”,顶饱抗饿还助于减肥。这一独一无二的“风系”美食,在内蒙古的蒙餐家族中绝对不算小众。
  
蒙餐。

  风干肉多选择用牛肉或羊肉制作,最佳食用季节是3月到5月。秋末的锡林郭勒草原,牧民将现宰牛肉切成条,内蒙古的沙地里有很多红柳,将柳条编织用来放肉,挂在蒙古包前迎接北风的“再加工”。经过几个月的风干,零下20℃的寒风带走水分,也将草原的“风味”锁入肉的肌理,肉里有阳光晒过的甜和霜雪浸过的鲜,肉质纤维变得脆而蓬松,脂肪中的油脂大部分已经渗出,肥肉的胶质因此细密而醇厚,加之牛肉干营养丰富、饱腹感强、有嚼劲,一口下去仿佛嚼得出塞北的风声,是很多人喜爱的零食。 
  
风干肉。

  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的牧人相信,风是长生天派来的酸奶引子。清晨挤出的鲜奶倒入木桶,置于蒙古包通风处,任由草原风携带着天然乳酸菌群潜入。48小时后,奶液在风的絮语中悄然分层:上层凝脂化为奶皮子,中层化作凝乳状的奶豆腐,下层析出的乳清则酿成酸中带甜的塔日格(蒙古族酸奶)。在随着风转场的千年游牧历史中,牧民也在跟着风共舞。
  
  在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年均260天的多风天气,加之气候冷凉、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共同造就了武川“莜面之乡”的美誉。勤劳智慧的武川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莜面的制作方法,从最初简单的蒸煮,到后来创造出窝窝、鱼鱼、饨饨等丰富多样的莜面美食,每一种都独具风味,承载着武川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也见证着武川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传承。
  
莜面窝窝。  
  如今这道曾被康熙赞为“塞外珍品”的美食,成为众多都市白领的轻食新宠。

  这些风赐美食的背后,蕴藏着草原民族的生存智慧。

  06
  
  来自祖国北疆的“最炫民族风”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承认吧,你已经无法正常地读出这几句话,只能大声唱出来。

  凤凰传奇这首融合蒙古族长调与电子舞曲的作品,凭借极具记忆点的旋律和节奏,迅速席卷广场舞阵地,甚至火到国外。这种既保留草原文化底色,又符合大众审美的风格,成就了数十首传唱十余年的金曲。  

 
  2024年凤凰传奇演唱会宣传海报。
  
  凤凰传奇组合中的玲花原名杨魏玲花,出生在大草原,自小便浸润在马头琴的悠扬、长调的空灵中。因此,他们的歌曲也同样带上了浓郁的民族特色,“马头琴、马奶酒”“苍狼、骏马、羔羊、雄鹰”,凤凰传奇已经打通了全年龄段的中国人,早早将北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去年,科尔沁民歌《万丽》也收获了铺天盖地的流量,无数音乐爱好者翻唱、编舞,动感的旋律和魔性的歌词,引发了一场互联网音乐盛宴,让人们透过歌声看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信仰。
   
蒙古族服饰。(来源:“内蒙古民俗网”微信公众号)
  
  《哪吒2》上映后,#哪吒呼麦#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观众意外被一段来自草原深处的厚重声音击中,演唱者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青年音乐人哈拉木吉,他将“草原的呼吸”——呼麦带入现代动画电影,让古老的民族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穿着蒙古族特色服饰的人走在西班牙、巴黎、布拉格的街道上,走在北京、上海的人群中,吸引众多为之惊艳的目光……
  
  北疆文化之风,正在席卷全国甚至世界。
    
  飞扬的兽群鬃毛被雕刻进阴山岩画;那达慕大会上猎猎作响的彩绸,仿佛唱着马背民族豪迈的歌;现代风机矩阵闪烁着科技光芒,更蕴藏着草原生态“无限循环”的力量。风的故事在内蒙古这片土地已传唱了三千个春秋。且看未来,这片土地与风共舞的姿态……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