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草原满足了你对内蒙古的全部想象
那么沙漠就是那抹颠覆认知的璀璨未知
内蒙古的沙漠
有壮美的景、奇特的事、有趣的物和倔犟的人
来吧,向沙漠出发
在风与沙的褶皱里,寻觅每一处生命奇迹
01
在这里,邂逅巨幕级视觉盛宴
内蒙古沙漠面积广阔、地貌变化多样,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之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以及中国四大沙地之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沙地,从西部的浩瀚沙海到东部的沙地绿洲,既有“流动沙丘”的狂野,也有“沙地绿洲”的生机,每一处都散发着沙漠独有的风采与魅力。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是中国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动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以奇峰、鸣沙、群湖、神泉、古寺“五绝”著称。
这里是世界高大沙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最高沙山必鲁图峰,海拔1611米,被誉为“世界沙漠珠峰”。这里有世界最广阔的鸣沙区,80%的沙山都是鸣沙。这里还隐藏着世界最密集的湖泊群,它们色彩斑斓、星罗棋布。
2005年,巴丹吉林沙漠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沙漠”。2024年,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个沙漠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景色怡人。(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
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东南部和甘肃省中部边境,介于贺兰山和雅布赖山之间,是中国第四大沙漠。蒙古语中,“腾格里”是“天”的意思,形容这片沙漠“像天一样浩渺、辽阔”。绿洲与黄沙相伴,飞鸟伴驼铃起舞……五湖穿越、沙漠徒步、星空露营、篝火晚会,这片沙漠给你非凡体验。
腾格里沙漠沙海中的绿意。(作者:张利民)
穿越沙漠的京新高速公路。(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库布其沙漠:“库布其”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弓上的弦”,这形象地展示了它的地理位置。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部,横卧在黄河“几字弯”的怀抱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离首都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因“这里的沙子会唱歌”而得名的响沙湾景区和北斗七星般镶嵌在沙漠中的七星湖景区,沙漠内部草原、黄河、丘陵、湿地交错分布,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完美融合。
库布其沙漠里的响沙湾旅游区。
库布其沙漠里的七星湖生态旅游区。
乌兰布和沙漠: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公牛”。位于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北至狼山,东北与河套平原相邻,东临黄河,南至贺兰山北麓,是中国最小的沙漠。在这里,沙漠与黄河亲切“握手”,形成了漠水相连的美丽景象。沙漠腹地大面积的古湖积平原和盐湖,构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其中有200多年开采历史的吉兰泰盐池是中国著名的大型盐场。
夕阳下的乌兰布和沙漠。(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吉兰泰盐湖。(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02
在这里,激活大地的基因密码
内蒙古的沙漠并非一片干涸的荒原,水沙交织共存的奇景在这里生动呈现。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黄河流经市区的乌海市,沙与“海”的交汇造就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蓄水而成的乌海湖,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大片湿地上,分布着千姿百态的美丽沙岛,湖水平整如镜,沙漠灿烂如金。
三沙环抱、一水中流的“黄河明珠”乌海市。
你能想象一个地区同时遭受水害和沙害吗?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的鄂尔多斯杭锦旗,黄河流经这里,每年都会带来3个月的凌汛,而横贯东西的库布其沙漠,更是让这里常年遭受沙尘肆虐。
当地政府大胆探索“引黄入沙”工程,在黄河处于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库布其沙漠低洼地,实现水患变水利,沙地变湿地的双赢局面,库布其沙漠北缘显现出了水沙共存的生态美景。
库布其沙漠引入黄河凌水,沙海孕育出新绿洲。
在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3500毫米以上的巴丹吉林沙漠,同样上演着水沙共存的奇景,144个瑰丽的湖泊穿插点缀在连绵起伏沙山中,红的、蓝的、粉的、绿的……沙山与湖泊相映成趣,令人叹为观止。
巴丹吉林沙漠中鲜艳夺目的盐湖如杯中馥郁红酒。(来源: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
巴丹吉林沙漠泛着清新绿意的马湖。(来源: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
干旱的沙漠从不缺乏生机,沙土层下埋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和巴丹吉林沙漠一样,腾格里沙漠3.67万平方公里的沙海中,分布着几百个湖泊。有被称为“地球之心”的网红景点乌兰湖,有大漠候鸟家园天鹅湖,还有酷似月牙形状存在了千万年的原始湖泊月亮湖……
腾格里沙漠腹地的“地球之心”乌兰湖。(来源: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
腾格里沙漠腹地的枫叶湖。(来源: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
内蒙古的沙漠不仅有自然人文生态奇观,更是多元文明交汇的“历史长廊”。
这里是无数华夏子孙建功立业的荣耀之地,更承载了一众诗人的边塞豪情。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这里作为重要通道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大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西征,绕道居延海,袭取河西,“封狼居胥”。汉武帝下令在此设立居延、休屠两县,戍边屯田。三万枚“居延汉简”的出土,使汉代边塞生活画面生动展现在世人眼前。
居延汉简。(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唐代诗人王维曾在此留下旷世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令无数玄幻小说迷心向往之的“黑水城”,真实矗立在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南荒漠中,黑水城遗址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遗址。
黑水城遗址。(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驼铃的余音在沙丘间流转,昭君出塞的身影在黄沙掩映下坚毅悲壮。这片土地还记录了“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民族团结佳话,铸就了“最好牧场为航天”的不朽传奇,更见证了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如今,古居延泽所在的内蒙古西部城市阿拉善是全国拥有骆驼数量最多的地方,被誉为“中国骆驼之乡”。虽然今天的商贸已不再依靠驼队,但我们仍然可以骑着骆驼穿行沙漠,回味古丝绸之路的盛景。
03
在这里,触摸生命禁区的馈赠
内蒙古沙漠里有什么?
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里,孕育着独特的生命,蕴藏着无限的宝藏。梭梭、胡杨、骆驼、柠条、沙漠玫瑰……它们共同构成了内蒙古沙漠独特的风物景观。
这里有沙漠绿色奇迹。
胡杨:是生活在沙漠中的唯一高大乔木树种,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生命力极强,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对于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土壤、稳定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沙漠的守护神、英雄树。
十月的额济纳戈壁大漠,胡杨为这里披上美轮美奂的秋装。(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四合木:起源于1.4亿年前,曾与恐龙处于同一时代。是中国特有孑遗单种属植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地中海孑遗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和“大熊猫”。其分布范围非常狭窄,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阿拉善东部、乌海,以及宁夏石嘴山等地区,是我国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四合木适应于极端干旱条件,对生态系统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植物界的“大熊猫”——四合木。
梭梭、柠条、沙冬青、沙拐枣等植物,也是沙漠中的佼佼者。它们通过深厚的根系、肉质化的叶片、减少蒸腾作用的生理机制等方式,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顽强生存。
这里有沙漠顽强生灵。
骆驼:具有耐干旱、耐风沙、耐饥渴等特性,身体强壮,体力充沛,被誉为“沙漠之舟”。骆驼全身都是宝,驼绒拉力大、纤维长、强度好,驼绒产品驰名中外,驼奶低糖、低脂、高钙、高蛋白,有“沙漠白金”之美誉,驼肉则备受美食家们追捧。
“沙漠之舟”——骆驼。(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甲虫、蜥蜴、野兔等昆虫和小型动物,也以各自独特的方式适应着沙漠环境,展现出沙漠生命的多样性和顽强性。
这里还有沙漠五彩瑰宝。
“集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在内蒙古沙漠中,还蕴藏着形态各异、独特有趣的自然瑰宝——沙漠奇石。它们产于沙漠戈壁,质地优良、造型多样、色彩斑斓,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沙漠奇石种类繁多,包括且不限于玛瑙、碧玉、沙漠漆、风棱石、沙漠玫瑰石、木化石等。
中国四大奇石中的《东坡肉形石》《岁月》《小鸡出壳》均出土于内蒙古大漠戈壁中,其造型逼真,集天然性、唯一性、稀缺性、艺术性于一体,价值不菲。
中国四大奇石之《岁月》。
奇石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难以再生的宝贵财富,奇石收藏在中国流行已久,而且形成了以奇石为载体的奇石文化。内蒙古阿拉善盟是我国观赏石的重要产地,是国内首个“中国观赏石之城”,是赏石爱好者心驰神往的“石之胜地”。
沙漠“奇石宴”。
04
在这里,对话与沙共舞的倔犟灵魂
为了让生态转好,让世世代代的人民,在这片土地安居乐业。内蒙古大地上,涌现出一批敢向沙子“叫板”的倔犟治沙人。他们前赴后继,与风沙为伴、与干旱抗争,治沙造林、点沙成金,书写绿进沙退的时代传奇。
宝日勒岱:中国第一代治沙英雄
20世纪50年代,宝日勒岱带领群众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乌审旗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创造了声名远播的“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如今,乌审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3%和80%,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等称号。
宝日勒岱(左一)与乌审召干部群众共同劳动,向沙漠进军。
殷玉珍:从“沙漠新娘”到“治沙劳模”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嫁到毛乌素沙地深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农村。面对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恶劣环境,她立誓,“宁肯种树累死,也不让沙欺负死!”她和丈夫坚持种树40年,让7万亩荒沙变成绿洲,书写了从“沙漠新娘”到“治沙劳模”的传奇故事,她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治沙劳模殷玉珍。(来源:中国新闻网)
王果香:种树“种到”联合国
1987年开始,王果香带领乡亲们在库布其沙漠植树治沙。她点燃的绿色星火,让库布其沙漠边缘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乡从荒芜变为“村村林成片、路路树相连”的生态绿洲。王果香三次被邀请去日内瓦、两次去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还去过巴西、伊朗等地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把种树经验带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把种树经验带出中国的王果香。
苏和:沙漠愚公
曾任内蒙古阿拉善盟原政协主席的苏和,2004年退休回到家乡额济纳旗沙化最严重的黑城地区,克服困难、扎根沙漠17年,种下了9万棵梭梭苗,用3500亩的梭梭林为黑城遗址筑起绿色生态屏障,被誉为“大漠胡杨”“沙漠愚公”。
奋战“沙场”的苏和老人。
贾文义:三代人的绿色梦
要把沙子治理为土壤化,至少需要100年,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接续奋斗,才创造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绿色奇迹。杭锦旗什拉召治沙站站长贾文义,从18岁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锹,延续爷爷、父亲的绿色梦,三代人接力70年,为库布其沙漠营造锁边林带45公里6.7万亩,治理沙漠14.3万亩,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张的脚步。
贾文义(右)种植树苗。(作者:呼群)
一道绿色长城,万里生态屏障;一种执着精神,几代人接续奋斗。在与沙的博弈中,内蒙古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路子,为全国乃至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如今,作为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内蒙古牢记“国之大者”,扛起使命担当,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因地制宜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将茫茫沙海变光伏蓝海,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