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我国各地气温飙升,内蒙古发出诚挚邀请——7月份的锡林郭勒,最低温度14℃,最高温度只有27℃,是避暑出行的“最佳选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700年前,元朝皇帝们也看中了这片避暑胜地——锡林郭勒的金莲川草原。
视觉的盛宴:金莲花。摄影/斯琴巴图
01
这里坐落着内蒙古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元上都遗址,就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20多公里处的金莲川草原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元上都,虽然只剩残垣断壁,不复当年,但行走在厚重的殿宇基座之间,遥想当年盛世,仍可以感受到它的恢弘大气。
1256年,忽必烈为便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命汉人官员刘秉忠选址,历时三年建成开平府,并从漠北草原移驻此地,建立了由蒙、汉、藏、维、回等各族谋士组成的“金莲川幕府”,其“征天下名士而用之”的政策,使金莲川成了当时最吸引人才的热土。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开平府成为全国的首都。1263年,正式诏令开平府为上都。
上都城的建立,开启了金莲川在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元上都遗址俯瞰图。摄影/杨子健
1272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现北京)。保持着游牧民族天性的元朝皇帝实行着“两都巡幸”制度——即每年往返于大都和上都之间,元大都作为冬都,是统治中原的行政中枢,方便对广大中原进行管辖;元上都作为夏都,是忽必烈即位之地和控驭漠北游牧势力的枢纽。每年的夏、秋两季,皇帝都会带领大批官员和侍从赴上都避暑,并处理政事。
元上都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和铁幡竿渠组成。城址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边长2200米,面积484公顷。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11帝、108年。直到元朝末年,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朝的11位皇帝每年有近半年时间在上都处理国事、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这一时期的元朝疆域辽阔、空前强盛,成为蒙古汗国的鼎盛阶段,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
元上都遗址是我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02
凝望历史,“废墟美学”里的文化回响绵延悠长
从来好事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元上都的辉煌并没能持续太久。公元1358年,与朱元璋同属于红巾军的关先生、破头潘从中原一路辗转北上,使得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都城毁于一旦。
“遗址的残垣断壁毫无修饰,宫城仅存夯土台基,外城墙风化严重如天然土垄……”许多人不远万里驱车来到这里,又花费了几十元门票后纷纷有种“上当了”的既视感。
元上都遗址当真是最“坑”的世界文化遗产?当然不是!
如果博物馆里的文物会“说话”,那么它讲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大故事”。
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里,展示着“镇馆之宝”——它就是1996年出土于大安阁遗址西南角的国家一级文物:汉白玉雕龙角柱。
角柱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正面和西面分别雕有一条对称的五爪腾龙,龙身周围有牡丹、荷花、菊花、莲藕等花卉纹饰。专家认为,整幅浮雕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更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

汉白玉雕龙角柱。摄影/张士霖
作为元上都遗址旅游的标志性展品,汉白玉雕龙角柱指引着游客们从“废墟”中重新构建元上都昔日的辉煌。
公元1275年,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经过4年的艰苦跋涉后,终于抵达了传说中遥远中国的首都:元上都。展现在他面前的,仿佛是一座用黄金铺就的梦幻般的城市:“内有一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

内蒙古博物院大安阁复原示意。摄影/延涵
马可·波罗眼中令人惊叹的大安阁,在当时可是一座既时尚又混搭的建筑。它是一座明看四层、暗里七层的巨型楼阁,殿阁面阔9间、进深5间,寓意“九五至尊”。
更有趣的是大安阁的来历:它所用的建筑材料大多取自北宋皇宫的熙春阁,而“大安”的名字又取自金中都皇宫正殿大安殿。自忽必烈兴建大安阁后,元朝的5位皇帝先后在这里登基继位,登临大安阁顶层俯瞰芸芸众生。“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在盛唐之后,也只有元朝——这个唐朝灭亡300余年后头一次统一中国的朝代,才拥有着如此壮阔的泱泱气象。

在一件件文物中感受岁月的沉淀。来源/锡林郭勒日报社
从大安阁可见上都城的“时尚”,这与它的设计者——忽必烈的汉族谋士、元朝政治家刘秉忠息息相关。例如,上都城选址既体现了中原地区“背山面水”的传统原则,又符合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居住方式。
在大一统格局的稳定社会环境下,上都城逐渐发展成为沟通漠南、漠北,连接东方、西方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成为13—14世纪的“国际化大都市”。元上都作为举世闻名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大通道,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融合的核心地带。

精美的孔雀蓝琉璃瓦仿佛在诉说昔日的繁华。来源/锡林郭勒日报社
初见元大都遗址,有游客的评价或许是“不值票价”,但离开时却感慨“无价之宝”。一位游客分享:“孩子起初抱怨‘不如游乐场’,直到在博物馆看到元代精美瓷片,才突然安静下来问,‘这些碎片能拼回原来的样子吗?’”——元上都的魅力,就在于它用残缺迫使你直面文明的脆弱与永恒。
如今,这座留存于金莲川草原深处的遗址,让内蒙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绽放出时代光彩。
03
在花海中,感受大地挥洒在金莲川草原的鎏金长卷
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位于滦河上源的上都河两岸,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20公里,俗称“八百里金莲川”。曾经是辽、金、元三代帝王巡幸、狩猎、避暑胜地和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公元1168年,金世宗完颜雍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并将“曷里浒东川”改名为“金莲川”。
金莲川草原属草甸草原类型,植物具有多样性。这片草原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生态的瑰宝,滋养着数百种珍稀动植物。野生植物中最负盛名的是金莲花,每至盛夏时节,绵延数里的金莲花热情绽放,化身金色海洋随风摇曳。
金莲花并非莲花,而是一种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只是花瓣似莲,叶圆形似荷叶,花形近似喇叭,花色以黄、橙为主,故得金莲花之名。
这种花喜冷凉湿润环境,正蓝旗海拔较高(部分区域达18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土壤排水良好,非常适合金莲花生长。

色泽娇艳的金莲花,引得游客流连忘返。摄影/管永新
金莲花每年7月—8月都会盛开在正蓝旗金莲川草原,在早晨的时候是花蕾,正含苞待放。午时方开半朵,直到午后才会完全地绽放。金莲花株形优美,色泽娇艳,风姿绰约,把整个草原点缀成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引得游客流连忘返。
“茫茫金莲川,日映山色赭。天如碧油幢,万里罩平野。野中何所有,深草卧羊马。”元代诗人笔下的金莲川草原秀美的风光,让人仿若置身一片璀璨幻境。

金莲花为正蓝旗富饶的土地增添无限秀色。摄影/管永新
据史料记载:“金莲花,花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味极凉,佐茗饮之,可疗火疾”。除金莲花外,这里还生长着雪绒花、西伯利亚蓼、蒙古石竹、粉报春、二色补血草、画眉草和蒲公英等各色野生花草,故金莲川又被称为“七彩”草原。
金莲花也是珍贵的中草药材,其花、叶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宁品三朵花,不饮二两茶”,不仅可做药用,还可做茶饮。金莲花茶还具有“塞外龙井”的称号,冲泡后茶水清澈明亮、香味宜人,是乾隆皇帝亲封的“花中第一品”。
04
这片草原,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活态文化的传承基地
在正蓝旗,蒙古族长调艺术、马头琴艺术、呼麦艺术、传统搏克生生不息。
不仅如此,正蓝旗还是中国蒙古语标准音示范基地、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区,“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和“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传承基地”。
正蓝旗素有“蓝旗奶食甲天下”的美称,奶豆腐和奶皮子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等草原风味串联起的游牧民族饮食智慧构成了千年历久弥新的舌尖记忆。

香气诱人的内蒙古烤奶豆腐。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正蓝旗坚持以“保护与传承”为理念,围绕“元上都”“金莲花”“浑善达克”等文旅品牌精心策划了蒙古马超级联赛、金莲花节等活动,以活动推动“顶流”IP和游客“双向奔赴”,带火了当地旅游。

金莲川草原游人如织。摄影/孙沐野
在创新传承传统文化进程中,正蓝旗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元素,运用现代技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利用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进行遗址复原,重现元上都的市井烟火与朝堂风云的沉浸体验。推出了金莲川徒步、星空露营、湿地观鸟等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了世遗主题文创、研学等内容,运用时代语言破解世遗的主题内核,助力世遗文化融入大众生活,为世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保持鲜活生命力。
今年6月,更创新开启了“元上都飞行之旅”和“飞跃元上都”两大主题低空飞行项目,让游客全面感受正蓝旗历史与自然融合之美。

元上都遗址低空飞行营地启动,创新文旅体验。来源/正蓝旗融媒体中心
盛开在金莲川草原上的这朵承载着地域文化象征的“旗花”,不仅仅满足于“靠颜值吃饭”,更借助科技力量与产业融合,一步步从单纯的生态景观蝶变为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之花”“富民之花”。
在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防沙治沙良种繁育科创中心,4座现代化温室大棚内,15万株人工培育的金莲花苗在智能温控环境下蓬勃生长。金莲花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定土壤,减少风蚀和水土流失,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生态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生态价值。

充满金莲花元素的文创产品。摄影/张士霖
由金莲花深加工的产品,如茶饮、保健品、化妆品,以及金莲花元素文创产品、手工艺品等种类不断丰富,成为当地文旅市场的新宠和特色伴手礼。
不断丰富的业态有效带动周边农牧民通过参与金莲花种植、产品加工、旅游接待服务等渠道实现增收。
小小金莲花,一朵集药用价值、保健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兼具的宝藏“金花”,它的含金量还在进一步显现。

金莲川草原的浩瀚星辰。来源/视觉中国
几百年来,金莲花历经风雨沧桑,守望着辽阔的金莲川草原,以顽强的生命力见证了金莲川草原的历史变迁,见证了草原日新月异的变化。
“千年元上都,百里金莲川”,这里是一曲文明与自然的交响诗,是历史学者探寻的密码,是旅人心中诗意的远方,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鲜活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