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兴隆洼遗址:穿越8000年文明的历史对话

2025年08月25日 10:04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40多年前,在辽西的努鲁尔虎山脉北麓,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发现了规模宏大的聚落遗址。这一被命名为兴隆洼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实证了8000多年前此处先民已经开始从事农耕、渔猎、采集、畜牧的定居生活。这一发现实证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震撼了考古界,由此,兴隆洼遗址也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40多年后的今天,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兴隆洼村东,我们走进这一宏大的历史遗址。微风吹拂,碧草层层荡漾,“华夏第一村”的牌子高高立在兴隆洼遗址旁,碑文和遗址简介显示,1996年,这里入列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天碧草之下,遗址中一个个用青砖围成的房址沿西北至东南方向成排分布,排列整齐,每座大概50到80平方米,中心最大的达到140平方米,远远望去延绵不绝。其整个聚落周边有环壕相围,高度集约化、规模化的远古聚落遗址令人叹为观止。恍惚间,耳畔仿佛响起先民的足音、篝火的噼啪、石器的碰撞、玉珏的脆响。

  兴隆洼遗址,不愧为中国史前聚落研究最完美的标本之一。如今,当地正在积极打造兴隆洼国家考古公园。历史与现实重叠,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

  打开通往8000年历史的大门

  “兴隆洼遗址最早发现是在1982年秋冬季。当时正值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与当地文物工作站、文化馆进行考古探寻,发现散布在一片荒地里的厚胎夹砂陶罐及陶钵等残片饰有压印复合纹饰,不同于已知考古学文化的同类陶器,就此发现了兴隆洼遗址。”敖汉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姜仕勋介绍。

  “该遗址面积较大,内涵较丰富。为了解这类遗存的文化性质、年代及与已知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我队自1983年开始进行发掘。”由杨虎、朱延平执笔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这样记载。

  1983年至1994年,经过对兴隆洼遗址的7次规模性发掘,发掘出聚落房址、环形壕沟、墓葬、灰坑等大量遗迹,发掘面积4.8万平方米。该聚落也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个完整揭露出房址、灰坑、围壕、墓葬等全部居住性遗迹的史前聚落。该遗址的发现,实证了辽河流域和内蒙古地区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这些珍贵的考古材料,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历史的大门。

  据相关记载,兴隆洼遗址第一次发掘时就打破了文化堆积层,找到了兴隆洼文化早于红山文化的地层关系。

  “兴隆洼遗址是迄今北方地区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这里共清理出兴隆洼文化房址153座,房址均为圆角方形,有的略作长方形,都是半地穴式建筑。房址中有灶。这种半地穴式房址沿西北至东南方向整齐排列,充分证明聚落布局是经过精心规划的,聚落外挖掘的椭圆形环壕,具有一定的防御或界线功能。”姜仕勋指着最大的一座房址说,“遗址中央还发掘出了两座并排面积超过140平方米的大房址,专家分析可能是聚落首领所居,或举行公众议事礼制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场所。这样大的房址出现在8000年前,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建筑史的奇迹,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早期阶段聚落布局、房屋建筑、生活方式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让人们惊奇的是,在此次发掘中,还出土了30余座居室墓。有专家表示,兴隆洼遗址中的居室葬是我国首先发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居室葬,由此开拓了我国史前居室葬研究的新领域。其中,M118人猪合葬居室墓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极大关注。

  “118号墓主人仰身直肢,人骨右侧有两具完整的猪骨架,占据墓底的一半位置,猪四条腿都有被捆绑的痕迹。经专家鉴定,墓主人为男性,猪为一雌一雄。这种人猪同葬的习俗体现了先民对祖先灵魂的祭祀和对猪灵魂的祭祀,是祭祖活动和祭祀猪活动合二为一的真实见证。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家字上面的宝盖代表房子,下面的豕代表猪,也就是说有房子有猪才称之为家,猪在原始社会是重要的社会财产。”赤峰博物院赤峰博物馆馆区副馆长王迪说,在兴隆洼遗址中发掘出的近千件珍贵文物,包含了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对研究史前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中出土的玉玦被鉴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玉器,被誉为是我国玉文化的源头;骨笛经音乐学家反复实验,能奏出优美的旋律,将我国的礼乐历史向前推进3000年;奇特的葬俗人猪合葬居室墓,为原始猪龙的崇拜找到了实物证据;奇特的服饰“蚌饰裙”由数百个逐一磨出的长形蚌片钻孔分排钉缀而成,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服饰。在房址和环壕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鹿头,并发现了胡桃楸果实硬壳、松、艾等,这些遗物都反映出当时先民的生活方式和当时当地的植被状况。

  窥见新石器时代的鲜活面相

  同样是在敖汉旗,在同为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兴隆沟采集到旱作农业谷子标本,筛选出碳化的粟和黍的籽粒,根据其形态特征和尺寸大小,专家判定这些粟和黍都属于栽培作物,旱作农业考古成了震惊中外的事件。作为中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地,敖汉旗的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其他一些兴隆洼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猪头骨和石块摆塑龙。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者还认为:“兴隆洼文化的之字纹,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线性之字纹。”

  兴隆洼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进3000年,对研究辽西地区当时的社会结构、生产水平、生活方式具有典型意义。201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在总结兴隆洼遗址的历史文化宝库价值时,给予兴隆洼遗址“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世界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地”“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地”“祖先崇拜的起源地”五个历史定位。

  因兴隆洼遗址距离敖汉旗兴隆洼镇(发掘时为宝国吐乡)兴隆洼村约0.5公里,按照发现地命名遗址的惯例,杨虎先生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中首次提出兴隆洼文化这一命名,向学术界宣布这一新石器中期新的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他在简报里写道:“以兴隆洼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既有特征鲜明的器物群,有一定的分布面,又有一定的存在时期,具备了考古学文化定名的基本条件,可称作兴隆洼文化。”考古学家经过对出土木炭等文物进行碳-14年代鉴定,界定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

  “兴隆洼遗址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1.5公里的范围内尚有14处史前文化聚落遗址,经调查测绘的有兴隆洼文化遗址2处,赵宝沟遗址4处,红山文化遗址6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2处,构成了以兴隆洼文化为主的文化聚落群体。几种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这一区域,提供了一个在北方及西辽河流域距今8000—2500年间人类活动的纵剖面,也提供了一个当时生态环境的纵剖面。”姜仕勋说。

  兴隆洼文化不仅见于兴隆洼村,在敖汉旗全境几条河流的两岸均发现了兴隆洼文化遗址。其也不仅见于敖汉旗,在赤峰市的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宁城县、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等地及辽宁省、天津市都有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分布。其出土文物则保存在各地各馆。

  在已故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眼中,兴隆洼文化是史前人类文明的曙光,在史前时代,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居于领先地位,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已到了由氏族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在兴隆洼遗址发现的精制石器,标志着社会大分工的形成。没有社会分工生产不出玉器,没有社会分化也不需要礼制性的玉器,因此,辽西一带的社会分化早于中原。

  兴隆洼遗址的重要性被不断认可,其发现斩获多项殊荣:入选1992年全国十项考古大发现、“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足以说明其在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

  守护华夏大地上的无字史卷

  兴隆洼遗址作为兴隆洼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文明起源的历史标志和重要见证,也是华夏文明保存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了保护这一史前文化遗迹,敖汉旗对兴隆洼遗址范围内200亩土地进行了征用,对发掘遗址进行了回填,并对遗址内的壕沟、房址进行了加高显示。目前,遗址已完成了围封,并安装了监控设备,监控画面可实时传输至敖汉旗文物保护中心。

  在兴隆洼遗址保护工作站,文保员田井平指着墙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自豪地说:“这就是18岁的我。”40多年前,他与同村的村民曾以考古队“助理”的身份参与了兴隆洼遗址的考古发掘辅助工作。6年的“助理”工作,让他与考古结下不解之缘。“看这张热气球拍的航拍图!”他指着楼梯口的巨幅照片,眼中闪着光,“这些方框就是8000年前的房址,多壮观!”

  如今,年近六旬的田井平每天仍要巡护遗址两遍,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从发掘参与者到守护者,田井平的身份在变,但初心未改:“这里接待了很多个国家考古学专家的探访,我要让更多人明白,保护这些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根。”

  目前,赤峰市共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共8种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发现与命名,这也让赤峰成为全国以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在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赤峰市新发现遗址遗迹269处(不包含长城),文物大市的文物地图再次更新。

  在辽西丘陵的怀抱中,兴隆洼遗址静静诉说着8000年的文明密码。这座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史前遗址,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记忆,更以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为当代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了深邃的东方智慧。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