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辽中京遗址:塞外古都的千年回响

2025年10月11日 15:36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斑驳的砖壁上,为这座矗立千年的辽代古塔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微风拂过,塔檐上悬挂的铎铃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像是千年前的梵音仍在回荡。

  “这是辽中京大塔,当地人俗称‘大明塔’,是辽中京遗址现存的三座塔之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馆长宫相才指着面前高耸入云的“庞然大物”说,“这座大塔是一座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高80.26米,高度位居全国第三,体积位居全国第一,有‘全国第一大塔’的美誉。它在建筑学上具有典型意义,既传承了印度塔的基本元素,又将辽代的建筑风格和佛教含义蕴含其中。”

  大塔自下而上分为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塔刹五个部分。只见最下层的塔基如磐石般稳固,承托着其上呈须弥状的塔座。塔身八面,每一面都精心雕琢着不同的菩萨造像——或低眉垂目,慈悲含笑,或金刚怒目,威严肃穆。菩萨身旁侍立的力士肌肉结实,手持法器,似在守护佛法;头顶的飞天灵动飘逸,衣带当风,仿佛随时会破壁而出。塔身之上,十三重密檐层层收分,每层檐角都悬挂着铎铃,清越的声响不时惊起塔檐下栖息的雨燕。最顶端的塔刹高耸挺拔,直指苍穹。

  站在巍峨的古塔前,仰首凝视这座穿越千年的建筑奇迹,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立体的史书,向世人无声地诉说着那个遥远的契丹王朝的辉煌与荣光。

  辽中京,辽代五京之一,位于赤峰市宁城县中东部的大明镇,自古就是水草丰美、宜耕宜牧之所。关于辽中京的兴建,《辽史·地理志》这样记载:“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之制。统和二十四年,五帐院进故奚王牙帐地。二十五年,城之,实以汉户,号曰中京,府曰大定。”从这段记载看,辽中京兴建于辽圣宗统和年间。

  从辽代的陪都,到金代的“北京路”、元代的“大宁路”、明代的“大宁卫”,辽中京历经近四百年历史。现在辽中京遗址仅存几段残墙和三座古塔。

  1958年,为配合宁城县当地解决深翻土地与文物保护的“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矛盾关系问题,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宁城县文教局联合成立辽中京发掘委员会,着手对辽中京城址进行发掘。

  1959年至1960年,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共钻探面积450平方米,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先后开辟12个发掘区,基本弄清了辽中京的城市布局情况,摸清各时代的文化堆积情况,断定各文化层的可靠年代,梳理出辽、金、元、明各时代地下遗迹遗物的埋藏、分布规律及各代城市规制。

  “辽中京由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垣组成,呈‘回’字形分布,三重城相套的结构既有唐长安城、洛阳城布局的遗风,但整体布局又模仿了北宋东京城。外城是衙署、庙宇及居民区,内城是重要官署及贵族居住的区域,皇城是宫殿及皇族居住的区域。”在辽中京博物馆,宫相才指着面前的辽中京遗址微型沙盘向记者介绍,“辽中京城以外城南门朱夏门、内城南门阳德门、皇城南门阊阖门形成的南北向大街为中轴线,内城沿中轴线两侧并无建筑,据专家考证,可能是供契丹族搭建毡帐的空地,反映了汉族、契丹、奚族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

  辽中京作为辽代五京中规模最大的城市及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契丹人建立的目前保存最好的都城之一,也是体现当时民族融合的典范。辽中京的建立,不仅加速了契丹民族向定居过渡,而且增强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据典籍考证,中京城内还设有大同驿,专门接待从中原来的宋使,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以及宋绶、王曾、路振、薛映等人都曾以使臣的身份到过中京。

  “辽中京的城市平面形制、重城相套、中轴线布局、‘择中立宫’等设计思想均体现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宫相才说,对中京城址的考古发掘,开启了内蒙古辽代古城址的系统研究,意义重大,其清晰的辽金元明地层关系及各层位出土遗物为其他同时期遗址的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尺。

  辽中京遗址中出土的遗物包含了辽金元明各时期日用陶瓷器等生活器具、生产工具、手工业产品、雕塑艺术品、装饰品、钱币、建筑用品等。这些器物生动地反映了这座古城数百年来的城市面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多民族经济文化融合的重要实证。

  辽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在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互影响等方面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辽中京虽已废弃近700年,但仍然是研究古代契丹族生存、发展史的重要历史佐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1961年,辽中京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跨越千年的古都正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新的华彩。

  “我们对辽中京遗址实施了重点围封保护,共退耕613亩,对退耕土地进行了集中美化,对大塔进行了基座修整,并安装了围栏,减少人类活动对遗址的破坏。”宫相才介绍。

  2022年,宁城县文物保护中心本着对文物建筑本体和景观环境原貌影响最小的“最小干预”原则实施了辽中京大塔和半截塔防雷工程。此外,还实施了遗址安防工程,安装智能化监控设备,加强文物防盗工作,健全完善巡查监管制度,防止盗窃盗掘遗址文物。

  辽中京遗址的巍峨外城墙绵延逾15公里,犹如一条沧桑的臂膀,温柔环抱着铁匠营子村、南窝铺村、南城村、城东村、三姓庄村等村落。历经沧海桑田,如今,这片沃土不仅孕育着丰饶的庄稼,更滋养着淳厚质朴的乡风。村民们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过着恬淡自足的生活。而一年一度的大明庙会,则为这座静谧小城注入勃勃生机。

  《契丹国志》中记载的“四月初八佛诞日,士民抬木雕释迦像绕城一周为戏”,正是这一民俗活动的历史渊源。如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香客游人纷至沓来,为乡野平添无限热闹,大明庙会也逐渐发展成为集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盛会。2015年,大明庙会入选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们先后投入3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庙会场地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宫相才说,“包括重新铺设306国道至辽中京博物馆的入口道路,打造‘辉煌辽中京’主题展陈项目等。”这场庙会不仅是一场民间盛会,更承载着辽代中京与现代宁城的深厚历史底蕴。如今,宁城县正以大明庙会为平台,结合动态展演与静态展示,集中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正如宫相才所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夕阳西下,塔影斜长。清风拂过,铎铃和鸣。铎铃声中,古今文明完成着每天的对话。这里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更跳动着文化传承的不息脉搏。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