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伦贝尔市莫尔道嘎镇一路向北,行驶146公里山路,转过227个弯道,越过11座桥梁,横穿1个林业局和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七中队,因为驻地位于奇乾乡,又称奇乾中队,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唯一一支驻守在原始林区腹地的中队,守护着95万公顷未开发的原始森林。
“要做挺进林海深处的一把橙色灭火尖刀”
每年5月到7月,是奇乾中队最为紧张的时候。林区植被茂密,地面沉积着厚厚的枯枝落叶,极易发生雷击火,引发森林火灾。
2023年8月6日至12日,大兴安岭地区相继发生15起雷击火引发的森林火灾。火借风势迅速蔓延,严重威胁东、南方向两个自然保护区。
无人机视角中,远处的火线便是队员们行进的目标。火焰肉眼可见,可背着40多斤的灭火装备赶到现场,却实在不是件容易事。
经过近8个小时的艰难行进,队员们即将抵达火场中心位置,队员们并不知道,此刻危险正在慢慢靠近。只听有人大喊一声:“兄弟们,那边火烧过来了!我们撤离!”队员们前脚刚离开,停留的地方就被大火完全吞噬。
经过六天六夜的连续奋战,“8·6灭火作战”全面告捷。队员们共扑打火线32公里,开挖隔离带近30公里。
建队60多年,一代代奇乾人扎根林海,成功扑救森林火灾380多起。危险时刻,奇乾中队从来都是第一支出动、第一支到达火场、第一支投入救援、最后一支撤离的队伍。
“要做挺进林海深处的一把橙色灭火尖刀。”这是中队指导员王德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锻造“灭火尖刀”,中队党支部谋战思战、练兵备战,队员们着眼实战训、盯着标兵练。
中队现役54名队员中有33名共产党员。每一次执行任务,党员突击队都逆火而行、以命相搏,晕倒了就浇壶水、醒了再上;指甲抠掉了、手掌磨烂了,裹块布条继续冲锋。每一次奋战过后,队员们满脸油烟,口袋里是一把把带血的卫生纸。
“我从不后悔来到奇乾”
中队所处的位置在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营区三面环山一面邻水,在这座“林海孤岛”上,指战员常年忍受着寒冷孤寂,每年5月冰雪未消,9月就漫天飞雪,无霜期仅有90天,夏季蚊虫肆虐,蚊子、小咬、瞎蜢“三班倒”,夜晚还要警惕随时“造访”的黑熊、野猪。
环境的艰苦可以忍耐,但精神的寂寞最为熬人。队伍转制前,这里还过着“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闭塞生活,由于地处偏远,中队常年不通市电、没有邮政、手机信号也时有时无,冬季大雪封山,有时候近半个多月不通车,给养断供、通信失联是“家常便饭”。2017年,中队有了4G信号,王震与家人打通了视频电话。当时,全家人都出现在了屏幕上,画面却突然卡住了,即使这样,王震面对着“全家福”,依旧激动不已。王震是中队一名入职14年的消防员也是中队的“司炉工”,因中队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尤其是到了冬季要承受最低-53℃的极寒天气,中队的生活保障设备需要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和抢修,为了能让中队正常运转,王震曾经连续9年没回家过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震也解锁了更多新的人生角色。现在,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王震看来,人生每个角色都代表不同的责任。但在他心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光荣的还是作为一名“北疆森林卫士”。“我从不后悔来到奇乾,是奇乾中队培育滋养着我,让我变得坚毅勇敢。”他说,妻子对他工作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很高,还说下次还要带着孩子一起来,让孩子们也看看爸爸战斗的地方。
如今的他已经开始“当师傅带徒弟”了,发扬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把他的维修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新人。
“奇乾中队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奇恩线公路是奇乾乡百姓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但由于原始林区特殊的环境,深冬时节这里常被“冰包”阻拦,为此,奇乾中队指战员自发为乡亲们除冰通路,他们常常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中队驻地有个奇乾乡,虽只有7户人家,却都把奇乾中队当作是“林海孤岛”中的“雷锋站”。当地没有医院,甚至连个会看病的医生都没有。这些住在边境上的老百姓得了什么病,就医是最头疼的事。为此,中队长期开展义务巡诊,尤其是每到季节交替,卫生员都要为驻地老百姓送医送药,看病除疾。
鄂伦春族百姓郭文山爱人常年被病痛折磨,中队定期派出卫生员上门问诊检查、送医送药,郭大嫂动情地说,“奇乾中队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近年来,中队已累计维护修缮驻地防火公路160余公里,无偿为驻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50余人次,帮助地方单位培养森林防火灭火技术人才130余人。
61载春夏秋冬,22000多个日日夜夜,奇乾中队指战员战天斗地,在“无人区”里开垦出了生命绿洲。而在苦寂的环境中,中队指战员最先懂得的是忠诚。在寂寞的岁月中,最先理解的是使命。“身在最北疆 心向党中央”。为守护好祖国这片“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中队一代代指战员用青春与汗水,在传说中“风都要停止的地方”,唱响冰与火之歌,谱写了新时代森林消防卫士的英雄赞歌。
(实践融媒记者 尹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