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弘扬蒙古马精神

磴口县:在奋进新征程中书写新答卷

2024年10月31日 15:41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

  近年来,磴口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发力点和工作重心放在办好两件大事上,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感恩奋进、实干争先,努力为现代化巴彦淖尔建设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工作主线

  共建幸福和谐家园

  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磴口县制定印发《磴口县关于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的分工方案》《磴口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手册》等,将民族工作纳入县委重要议事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干部培养选拔及政治素质考察、党委巡察、政绩考核。

  “社区活动可多了,大家一起包粽子、唱红歌、看电影……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大家都有说有笑,可热闹啦!”家住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南开社区的蒙古族居民雷春乐呵呵地说。平日里,他一有时间就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近年来,巴彦高勒镇各社区搭建起“党建综合体—网格长—网格员—楼院(栋)长—单元长”5级网格机制,积极打造石榴籽大讲堂、石榴籽窗口,增设蒙汉双语服务窗口,建立社区联系人制度,选择懂法律、知政策、讲团结、乐奉献的少数民族居民担任社区网格联系人,开展政策宣传、收集舆情信息、协助小区管理,让办事群众“人在网中行、事在格中办”,确保问题发现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社区、服务覆盖到全域。同时,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中华文化大家学”“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力度,让中华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近年来,磴口县依托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馆、光伏+生态治沙基地、兵团博物馆等,积极打造“生态沙漠研学游”“农耕文化体验游”“魅力磴口深度游”等精品线路,运用同心共建三盛公、齐心协力挖排干、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知青屯垦建兵团等红色故事和文化资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深入阐释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和兵团精神,以红色文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生态优先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今年春季,一场全民春季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在磴口县拉开帷幕,一条乔灌草结合的“新308锁边林带”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加紧建设。林带纵横贯通穿沙公路、鸡鹿塞公路、生态大道、奈伦湖沿湖公路4条穿沙主干道路,总长87公里,项目总投资1140万元。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引领下,磴口县坚决扛牢“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核心区和前沿阵地的使命责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乌兰布和沙区管理等相关制度,设立了防沙治沙站、防沙治沙局、防沙林场和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等机构,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 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私开滥垦、私挖盗采等违法行为,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沙漠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磴口县逐绿而行、聚绿生金,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推进黄河岸线联防联治示范区、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防沙林带示范区、农田防护林网示范区、沙产业种植示范区、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示范区、光伏+生态治理示范区6个防沙治沙示范区生态建设,完成生态治理7万亩。同时,探索实施各类“以工代赈”防沙治沙新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嘎查村集体和广大农牧民参与到防沙治沙行动中。建立“国企牵头、合作社和农牧民参与”治沙新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通过千家万户造林带动农户育苗、引进新品种、发展林果产业,为广袤沙漠播下绿色希望,让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不断展现和释放出积极示范引领效应。

  做优光伏产业

  集聚绿色发展新动能

  2023年12月22日,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首批光伏子阵实现成功并网。该项目于2023年3月18日开工建设,仅用时9个月就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目标。

  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磴口县立足乌兰布和沙漠日照充足且热量丰富的天然优势,规划实施了千万千瓦级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就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该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拉宽光伏板间距至12米,抬高光伏板高度至1.8米,在光伏板间栽植梭梭等抗旱节水沙生灌木,后续接种肉苁蓉,发展沙产业。该项目运行周期内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6.5亿度,年均产值可达4.67亿元,可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真正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治沙止漠的“三生共赢发展”目标。

  光伏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不仅解锁了沙漠治理的新路径,更让光伏产业成为推动磴口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发挥产业优势

  打造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走进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北滩村的华莱士智慧产业园,只见华莱士智慧温室大棚采用全智能化种植过程管理系统,实现对水、肥、温、光、气的智能化控制,真正做到了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让华莱士根强苗旺瓜更甜。

  近年来,磴口县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探索出了“温室种植+大棚+小拱棚”华莱士瓜种植方式,实现了华莱士瓜一年四季均衡上市。同时,借助“互联网+物联网”运营模式,让华莱士瓜插上“云”翅膀飞往全国各地,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磴口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防沙治沙、沙产业发展的公司。在20年的防沙治沙过程中,公司大胆尝试,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以“生态修复共同体+产业振兴共同体+健康养生共同体”为核心的乌兰布和沙漠王爷地肉苁蓉产业绿色发展模式。目前,公司已在沙区种植梭梭林2万多亩、人工接种肉苁蓉2万亩,研发生产的肉苁蓉茶、肉苁蓉饮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上亿元。

  多年来,磴口县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大力推进产业治沙,将“沙害”变“沙宝”、“沙窝”变“金窝”。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积极引进企业,着力培育壮大经济林果、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草药材、生态旅游、光伏+生态治理等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沙漠绿化为基础的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伏、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推动沙漠治理步入了“以治促用、以用促治”的可持续治理阶段。(通讯员 季敏/文 宫荫梧/图)
责任编辑:张姝玥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