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一辆越野车就驶进了内蒙古和辽宁省交界一片荒芜的沙地,这是通辽市2024年实施的科左后旗巴克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又一次乘车来到项目区指导“深栽浅埋”种树技术。
“苗子晚上都泡水了吗?泡足水,苗木才能更快扎根。还有很多工人没学会种树技术,我再给大家伙儿打个样,咱们的目标必须是种一棵、活一棵、保一棵!”刚下车,朝克吐一边走向沙地造林区一边和施工负责人说,对沙地造林始终放心不下。
“风沙吹,房屋埋,挖个洞儿就当窝,莫问牛儿羊儿哪里寻,沙里就埋着牛和羊。”这是过去科尔沁沙地农牧民经常流传的顺口溜。
1978年,通辽市为了摆脱风沙危害,改善人居环境,拉开了防沙治沙工作的序幕。但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沙区农牧民种树经常遭遇春天栽、夏天死、秋天埋的无奈局面。
“我一定要让沙地种活树,绝不再白忙活。”1991年,朝克吐刚毕业参加工作时,面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造林失败的场景,向风沙发出了无声的宣言。
朝克吐开始了解沙地的特性和造林成活的难点,早出晚归寻找沙地种活树的办法,经常深入沙地腹部向农牧民请教造林成活的实践经验。
农牧民起初对在沙地能种活树都不信任,一段时间里经常听到“城里的白书生”又来沙地“吹活树”了,质疑的话语时常响起在朝克吐的耳边。
“小伙子,别想了,沙地根本就种不活。”
“我活了几十年啦,沙地就没见过几棵树,你还想造林!”
“这些年过去,种的树基本上全死啦,没可能的!”
……
一声声的质疑没有动摇朝克吐种树治沙的信念,反而让朝克吐更加坚定了要打破沙地不能种活树的“魔咒”。朝克吐埋头苦寻国内外先进的治沙造林技术,抓住一切外出培训的机会向林业专家询问沙地种活树的方法。
在外出培训的时候,朝克吐偶然了解到樟子松在沙地有很高的成活率,长势也非常喜人。朝克吐随即开始尝试引进樟子松作为治沙造林的突破口,经过几年的摸索,樟子松终于有了较高的造林成活率。
在推广沙地种植樟子松时,朝克吐为了打消农牧民的质疑,每天都要顶着毒辣的阳光去沙地。在沙地现场,朝克吐手把手指导农牧民如何栽种樟子松,给他们鼓劲打气,告诉他们樟子松一定可以栽活,再也不会被风沙欺负。
由于朝克吐每天在沙地都处于太阳暴晒的环境,导致他多次中暑昏倒,这也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一旦长时间被太阳照射就会头疼难耐。
强烈的太阳光成了朝克吐在沙地指导种树工作的负担。为了减少太阳照射带来的头疼,朝克吐去到沙地只能戴上一顶草帽,农牧民也开始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哥”。
2014年,通辽市为了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决定实施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在关键时期,朝克吐挺身而出,主持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为帮助农牧民解决严重困扰生存和生活的风沙危害,朝克吐将治理的矛头直指沙化程度更严重、治理难度更大的沙地。
在实施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时,朝克吐本以为按照之前的老方法就可以种活樟子松,但当年栽植完成后不足一半的造林成活率,宛如一盆冷水浇在了他的心上。
“石头里能蹦出孙大圣,沙地里定能长出绿洲!我们不能一辈子活在沙堆里,造林必须要成功!”朝克吐在心中默默给自己鼓劲打气,也激起了他不甘困于沙地的斗志。
为了更快地解决沙地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朝克吐每天早上出门都会带着干粮,中午草草解决一下午饭,只为挤出时间尝试更多提高沙地造林成活率的办法。
在上百块沙地造林失败再造林的试验中,朝克吐不畏艰难,跌倒了就再次爬起来,不断总结失败经验,终于在第二年探索出了深坑投苗、浅层覆土的“深栽浅埋”技术,由过去不足一半的造林成活率一下就提高到90%以上。
“我们按照‘深栽浅埋’技术种下去一万棵樟子松,第二年就死了三棵。毫不夸张地讲,90%的数字都保守啦!”在谈到“深栽浅埋”技术时,科左后旗开库公路治沙施工负责人楼德英十分自豪地说。
沙地造林能有这么高的苗木成活率,是朝克吐持之以恒对造林技术保持改进的结果。在探索出“深栽浅埋”技术后,朝克吐仍继续深入钻研,创造性地总结出“苗木药物处理和泡大水、机械整地、深栽浅埋、缩短缓苗期”等一系列沙地造林技术。这些新技术把造林后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提高到了90%以上,不仅为科尔沁沙地治理节省近一半的造林成本和水资源,也为全国四大沙地的治沙事业提供了节约型可复制的样本。
沙地有了种活树的“法宝”,让更多人用好才是关键。朝克吐进行了长达10年“深栽浅埋”技术的指导和推广,走遍沙区580多个自然村,从当初白白净净的书生变成了大家口中的“草帽哥”。
“只要‘草帽哥’来了,这树就活啦!”
“地绿了,天也蓝啦,现在说话嘴里再也没沙子了。”
“没想到啊,居然真迎来了见不到沙的日子!”
……
一声声惊叹和赞扬的背后,朝克吐付出了半生的心血,春夏秋三季总是可以在沙地里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日复一日从未停歇,满头白发终于换来了百万亩绿洲。
在朝克吐的指导和努力下,科左后旗每年以25万亩的治沙速度向前推进,实现了治沙植绿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大好局面。
“退休后,我还要自己开车去沙区,免费指导农牧民种树技术,让科尔沁沙地不再扬起一粒沙!”当谈到沙地还需要很久才能治理完时,朝克吐总是满怀激情地说。33年治沙植绿、汗洒荒漠的奋斗历程,朝克吐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
46年来,像朝克吐一样的一大批“绿色创造者”奋战在治沙战场的第一线,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沙地种出一片又一片绿洲,他们改善生态、治沙致富,用拼搏的汗水和智慧正在通辽大地创造“沙地披绿、点沙成金”的治沙新奇迹。
46年来,通辽市始终坚守沙害不除奋斗不止的信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民参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通辽市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治沙造林任务1998.91万亩、人工种草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0.5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4.86%,完成绿化3000多个村屯,有效保护了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1500万亩农田和2000万亩草牧场,改写了昔日“沙进人退”的历史,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