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晨光穿透云层,照在法官闫富荣的脊背上。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居民张女士攥着一张泛黄的借条来到隆兴昌人民法庭,她的指尖微微发抖——2016年12月18日,丈夫周某借给雷某的1万元,如今成了ICU账单上的一个数字。“我们等不起了。”她声音嘶哑、眼眶红肿,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
闫富荣的案头上,病历与案卷叠在一起。他瞥见诊断书上的“重度脑梗”四个字,便立刻拨通电话:“优先排期,今天必须启动调解!”法庭的时钟指针疾走,一场与病魔的司法竞速悄然开始。
“这些年,我们也找他要过钱,可他就是不给。现在老周的病情加重,凑不齐医药费,我只能通过法院要回欠款。”张女士哽咽地说。闫富荣耐心倾听,待她情绪稍缓,便轻声安抚道:“我懂你的急,丈夫重病、家里艰难,换成是我也一样焦虑。”简单的几句话,就让张女士的情绪舒缓下来。
此时,坐在角落里的雷某低着头叹气,眼神里满是愧疚与无奈。8年前,接过周某递来的钱时,他满心感激,也想着尽快归还,可因种植葵花遇灾亏损,加上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等家庭开支,不仅没能攒下还款的钱,日子过得也很拮据。“我想联系周哥说明情况,又怕他误解,话到嘴边又咽下了,总盼着日子好转就能连本带息还上。”雷某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
看着张女士通红的眼眶,闫富荣语重心长地调解道:“借给你钱是信任你,把你当朋友,这份情多珍贵。现在他等着钱救命,你忍心让帮过你的人陷入绝境?”随后,他语气一转,严肃地说:“从法律上讲,欠债还钱有明确规定,借条就是凭证,你的还款义务跑不了。如果借款人都因客观困难拖欠不还,今后谁还敢信别人?社会诚信根基如何立得住?”
看着雷某通红的脸颊,闫富荣又放缓了语气:“一旦案件走到判决阶段,判决书会公布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你的诚信会受到影响,一旦成为失信被执行人,你会被限制高消费,坐不了飞机、高铁,办不了银行贷款。对子女上学、就业都有影响,如果查实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还会被追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这是法律的威严,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底线。”
听到这番入情入理又威严的话,雷某深受触动:“法官,我不是故意不还,是真难。但再难也不能耽误救命,我今天先凑一凑,还一部分,剩下的我尽快想办法。”
在法院工作人员的见证下,雷某当场将筹措的5000元还给了张女士,剩余钱款将于8月10日前归还。看着“救命钱”到账,张女士再次激动落泪,她握着法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
从立案到结案仅用1天时间,这起跨越8年多的借款纠纷终于有了结果。隆兴昌法庭用“速度+温度”的司法实践证明: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托举生命的双手。当“救命钱”及时送到病房,当绝望家庭重燃希望,这便是“司法为民”最生动的诠释。
“在全面推进诚信建设的今天,我们正以司法之力,织就一张细密的‘守护网’。建立‘涉民生案件诚信预警机制’,将小额借贷纠纷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对可能出现的逾期还款情况提前介入,通过电话提醒、社区协助等方式督促还款。”五原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燕啸介绍,“我们会定期发布诚信典型案例和失信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群众的诚信意识。常态化开展‘诚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向群众普及诚信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引导大家树立‘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巴彦淖尔市将进一步加大失信行为排查和整治力度,深入拓展“信用+”场景应用,强化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实效,努力把诚信建设工程打造成优质工程、品牌工程,以诚信建设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