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梁大爷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言谈间满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热忱。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眼里藏不住的乐观,炕头那本翻得卷了边的《中国共产党简史》,还有他口中那段藏着乡村变迁的家常故事。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大库伦乡古城子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8年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指引下实现整村脱贫。梁玉大爷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亲眼见证了“党组织领路、政策铺路、群众赶路”的变迁历程。透过他的家常故事,我们读懂了内蒙古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那是党中央的深情牵挂,是自治区的精准施策,更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草原大地的生动注脚。
腰包鼓了,日子好过了
走进梁大爷家,院子里的西红柿、青椒、西芹等蔬菜长得郁郁葱葱,圈里的几只母鸡正悠闲踱步,不大的院落打理得井井有条。
“你看看现在的生活多好!政府给咱们发各种补贴,每个月的收入都花不完;吃的自己种点儿,天天都有肉,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老两口说着,眼里掩不住的笑意。
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罗志军补了句:“别看大爷大娘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去大棚里摘辣椒呢,一天140块,家门口就能就业!”他说的,正是古城子村大力发展的“大棚经济”——村集体将蔬菜大棚承包给企业种植辣椒,每年能创收9.15万元;雇用村民采摘辣椒时,日薪140元的岗位让不少人像梁大爷这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鼓了村民腰包,也活了村集体经济。
在古城子村,像梁大爷这样享受政府补贴的村民还有很多,种植补贴、养殖补贴、高龄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样样都精准落地。以种植补贴为例,根据中央、自治区惠民惠农政策,乌兰察布市和商都县结合本地农业实际,调整每年的补贴金额,2024年种植大豆的农户每亩补贴219.64元,种植普通马铃薯一般户每亩补贴69.57元,脱贫户每亩补贴169.57元,相关补贴可通过“一卡通”及时发放到农户账户。脱贫户、监测户、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生活也都有了稳稳的保障。2024年,村里常住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4000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环境美了,生活舒心了
自党中央、自治区各项惠民政策实施以来,村民陆续住上了砖房,家里安装了净水器,用上了电暖气,极大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
“村里的路灯可亮了,晚上比家里的都亮!”提起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梁大爷和老伴儿赞不绝口。
这份“舒心”,藏着全村人的合力。2024年,村委会申请专项财政资金,给村里的街巷铺上了面包砖;党员带头、群众跟上,携手在村庄周边种了30余亩绿化树;村集体还从光伏产业收益里拿出一部分,设置了公益岗位,工作人员每周两次对所属责任区域进行清扫。
“你看现在的村子,砖房整整齐齐,绿树绕着街巷,晚上路灯亮堂堂,比城里的小区都舒坦!”梁大爷站在文化广场的国旗杆下远眺,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村里环境变好了,百姓生活更美了,这都是跟着党干出来的好日子!”这话刚落,路过的村民们纷纷点头附和,笑声洒了一路。
文化活了,滋味更足了
梁大爷是村里的文化能人,扭秧歌、跳舞、说快板样样拿手,村里的文化活动从没少过他的身影。
“人老了更得动弹,越活动越精神!”说着,他就起身要给大家扭一段,活力劲儿不输年轻人。除了凑热闹,他还爱守着电视、手机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炕上摆放的《中国共产党简史》更是他的心头所爱,每当讲起党的发展史、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老人总是滔滔不绝,眼里满是自豪。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罗志军书记说,近年来,古城子村坚持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去年建了文化广场,今年正赶工建设文化活动室,就是要让村民一年四季都有地方开展文化活动。驻村第一书记王伟补充道,今年村里还举办了“最美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系列评选活动,以优秀榜样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采访接近尾声时,梁大爷对我们说:“我们心中永远装着共产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党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质朴的话语掷地有声,直抵人心。
从党中央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到自治区“三农”工作的精准施策,再到党员干部扎根基层的默默奉献,最终都化作了乡亲们碗里的肉、院里的菜、脸上的笑。
这些细碎的幸福,正串联起草原乡村的蝶变轨迹,更印证着“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朴素真理——在党的带领下,共同富裕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幸福的歌声正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