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五路村是一个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村落,曾经是山西通往归化(今呼和浩特市)的商业集散地,被称为小归化城,见证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五路村位于丰州古城白塔(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正南一公里处。
据史料记载,五路村是土默川开发较早的村子、土默川八大板申之一,从明嘉靖到现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里原有一座庙宇,元代时就已存在,现在早已不见踪迹。
清康熙年间,山西的李姓、张姓、崔姓等“口里”人走西口,陆续来到五路村。他们圈起草场,用茶、布、烟、糖等日用品与当地的蒙古族人换回牲畜,喂养得膘肥体壮后,再赶回“口里”进行售卖。
在清雍正之前,五路村周边的蒙古族人都来这里进行物资交换。
雍正元年,五路村有了字号,人称通事行。这里的通事行和草原其他地方一样,先是开设烧酒作坊,继而兼营茶、布、烟、糖等日用杂货,这其中就有从山西走西口来的张姓和崔姓两家。当时,归化城开辟了联通草原的商路,途经五路村,便利的交通使五路村的人口迅速增长。
乾隆二年(1737年)后,随着土默川土地两次放垦,五路村逐渐发展为粮食交易市场,五路村的商业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乾隆年间,修建了从归化城通往内地的京大路,京大路途经把栅、添密、美岱、石人湾、牛家川、德胜口等,京大路的修通,使得运往归化城和内地的货物从此不再由杀虎口运转,而是经德胜口出入。
五路村接近添密站口,由于五路村旅店住宿条件宽敞、喂养牲畜的草料便宜,所以,很多车户宁可多绕几里路,也要到五路村投宿。五路村有几十家大旅店,有的旅店还专门聘请了高级厨师专为王公贵族等有钱人进行“定制化”服务。
在旅店业红火的时候,五路村人也拴起了70多辆马车,到托克托的河口跑运输。
彼时,五路村热闹非凡,烧卖馆有四五家,杂货铺一家挨一家,各种吃喝应有尽有。铁匠炉、木匠铺里叮当作响,耍猴、卖艺、拉洋片的络绎不绝。尤其唱戏时,村内村外各种推车买卖来往穿梭,叫卖声此起彼伏。而且,村里还有50多对用大红字写着各家堂名的大纱灯,逢年过节便挂在大门两边,整条街道很是喜庆,同时,村里还有全副行头的秧歌队、娶媳妇的花轿、送殡的杠房,再加上武家的银炉、陈家的绸缎铺、杨家的杂货店等,五路村繁华得如同一个小归化城。
民国十年(1921年),随着火车开进归绥,交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五路村开始日渐萧条。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今日的五路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东邻河西公路,南邻大添公路,西近三环路,北邻绕城高速公路白塔出口,形成了多路环村,加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早已从昔日的繁华商业地演变为一个农业大村,享有“四村水地”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