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通辽市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满目苍翠,樟子松迎来了松塔丰产期,青褐相间的果实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我们只要樟子松的松塔,油松和云杉的松塔需要挑出来。”在雨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晾晒场里,60万斤松塔几乎铺满整个场地,一眼望去,仿佛盖上了一床地毯。公司经理孙宏峰带着工人们在“地毯”上仔细排查。
孙宏峰一边筛选一边介绍不同松塔之间的区别:“红松的松塔比较大、种子也沉,市场价格相对便宜;樟子松的松塔偏小,通常100斤松塔能出1斤种子,1斤种子市场价在200元至260元左右,山西、陕西、河北、吉林、辽宁的育苗单位都抢着要呢!”樟子松耐寒耐旱,是我国北方地区人工造林先锋树种,广泛应用于“三北”工程建设。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晾晒场上的松塔价值竟然超过百万元!加上正在采收的松塔,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这是孙宏峰第一次在努古斯台镇收购樟子松松塔,却不是他第一次接触这里的樟子松。2014年,作为治沙项目施工方,他和植树队队员们用一棵棵樟子松固住了流沙。10年后,在同一个地方,他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伟力。
据了解,为遏制科尔沁沙地蔓延,通辽市于2014年实施“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在沙地里栽种了41.4万亩樟子松,其中仅努古斯台项目区的几个嘎查,就栽植樟子松2万余亩。
如今,曾经“无风三尺土”的努古斯台镇逐渐变为一片绿洲。“今年雨水好,松塔产量高,而且据目前已经收购的松塔来判断,项目区的松塔品质比我在其他地区收购的要好很多。”孙宏峰脸上挂着笑。最让他自豪的,是亲手种的樟子松结出了“金果子”。
同样高兴的还有项目区附近的村民。从8月初开始,努古斯台镇白音淖尔嘎查村民乌日汗家院子里就一直堆着大包大包的松塔,高峰期时,一天能收购2万斤。“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到项目区里采松塔,采一斤能挣8毛到1块钱,有的村民一天能挣500块钱。”乌日汗说。
看到村民和企业受益,最高兴的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自1991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他就一头扎进沙地里,至今已与风沙博弈了34载。为了让沙地早日披上绿装,他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经过反复实验,于2012年推出“深栽浅埋”造林技术,使苗木成活率从50%提升至90%以上,同时节水超50%。有了新技术加持,科尔沁沙地治理走上“快车道”。
对于朝克吐来说,绿起来只是沙地治理的第一步,让老百姓富起来才是最终目标。为了让项目区的生态效益衍生出更多经济效益,他做过诸多尝试——林下种经济作物、樟子松嫁接红松、发展沙地林果产业……2024年,项目区里樟子松的松塔火了,临近退休的朝克吐高兴得像个孩子:“我一直盼着项目区能产生经济效益,让老百姓更多受益,没想到今年给了我这么大的惊喜。我去现场走访了,还估算了一下,采松塔一个人至少增收3000块钱。”想到通辽市全市范围内栽种的樟子松面积,朝克吐心里盘算着,这些樟子松每年能结出几百万斤松塔。
一棵棵樟子松迎风挺立,不仅为沙地披上绿衣,也结出了实实在在的“金果子”。从治沙到致富,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科尔沁大地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