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系统阐释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实践杂志社、“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策划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
今天推出《绘就中华民族最大同心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六》,敬请关注。
绘就中华民族最大同心圆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六
-时见论-
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做好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保持“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总体格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从秦朝“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到北宋将“楷书”作为正体,从汉代扬雄《方言》中所谓“通语”,再到近代“白话文运动”,其中一条清晰可见的历史线索,就是要从多元多样的语言文字中找寻“天下通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就是具有相通的语言。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纽带,会极大增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加强各民族之间联系。我们耳熟能详的《敖包相会》《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鸿雁》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就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词、少数民族特色音调谱曲,把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向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展现出来,在增强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使各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语言文字不仅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很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后,提高了劳动技能,获得了现代知识和信息,开拓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走上了富裕路。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下,28个人口较少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整族脱贫。这也表明,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十分有利。
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激荡的是伟大复兴的共同使命,连接的是各民族群众的深情厚谊。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绘就中华民族“最大同心圆”,凝聚起同心同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