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嘎仙洞遗址:拓跋鲜卑的发源地

2025年03月28日 10:38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4期 作者:王大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嘎仙洞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嘎仙”一词系鄂伦春语,与满语“嘎姗”相通,意为村屯。它处在一道高达百余米的花岗岩峭壁上,离平地25米,地表海拔高度为495米,所在山峰的相对高度为120米,洞口略呈三角形,底宽20米,高12米,方向朝南偏西。洞内宽阔宏大,幽暗深邃,南北长120米,东西宽27米,穹顶最高处达20多米,依次可分为前厅、大厅、高厅、后厅四部分。

  1980年7月30日,内蒙古及呼伦贝尔盟考古工作者在第四次来嘎仙洞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其准确物证是洞内西北侧石壁上凿刻的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北魏第三代皇帝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专人来这里祭祀祖先时所刻的祝文,成为中华民族的先民在1500多年前保留下来的“原始档案”。

  时光流转,到拓跋鲜卑第六十七世拓跋毛时,已经“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部族强大了,有限的山林资源日渐无法承载人口生存和发展需求,迁徙就会成为必然选择。又过了四世到推寅诘汾时期,也就是东汉晚期,族人“南近大泽,方千余里”,来到了今天的呼伦湖一带。曹魏时期,抵达锡林郭勒草原“匈奴之故地”。不久西迁到乌兰察布丘陵区、呼和浩特平原,以盛乐为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这个草原政权终于有了固定的都城,北魏也在此迎来了从未有过的辉煌。

  公元494年,孝文帝带着一统天下的梦想迁都洛阳,开启了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间大融合的新篇章。

  (作者系内蒙古文物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张姝玥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