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作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在城市建设中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近日,记者专访了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
实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呼和浩特市在城市建设中,如何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举措,切实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贺海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始终聚焦老百姓最日常的生活、最迫切的需求,目标就是给广大群众打造一个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城市空间。
首先是空间定位上坚持全局布局。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国家给呼和浩特的定位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中,重点从空间定位上来考量,不仅要为全市人民服务,还要为包鄂乌、为全区、为整个华北地区服务,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城市建设,还要发挥出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是建设管理上坚持科学务实。我们的理念就是不搞大拆大建,重点在提升品质、完善功能上下功夫。从2024年开始启动实施了“温暖工程”,从源、网、站、户综合施策,老百姓冬季取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的立体交通布局,城区东西南北畅行无阻;对全域水系和城区内涝点进行系统治理,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的行洪泄洪能力。同时,还在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启动实施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对近千个城市空间单元实施全要素整治,全面推动“城市大脑”应接尽接。
最后是供给保障上紧贴群众需求。始终秉持“老百姓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就改进什么、提供什么”的原则:为满足就业需求,先后出台了“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促进人口集聚16条”,三年留住近14万名大学生,2025年又启动实施了“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专门为青年人打造价格低、品质高、配套全的超大型“青年社区”。为满足教育、医疗需求,硬件方面,三年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0所,建成5个国家级医学分中心;软件方面,积极对接优质资源,包括与北京开展“双首”健康行动,与北大、北师大、中央民大等名校合作办学,真正让呼和浩特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首都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

实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呼和浩特市如何挖掘并凸显自身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辨识度与吸引力,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特城市形象?
贺海东:呼和浩特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始终坚持深挖地方特色、时代风貌,紧紧抓住“绿色”“文化”“产业”三张名片,打造出了呼和浩特的特有印记。
绿色是“底色”。依托山、川、河、湖等优势条件,打造了“两屏四带多点”生态空间,提前六年完成“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建成绿道近700公里,公园游园超1000个,让“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这两块牌子更有“含绿量”。
文化是“底蕴”。呼和浩特拥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文化元素,打造了归绥老城历史文化轴、丝绸之路公园现代文化轴,推出“青城十六景”文化品牌,“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演唱会之城”等一系列称号让首府的知名度显著提升。
产业是“底气”。培育了绿色农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其中,乳业、数算两大支柱产业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席之地。乳业依托伊利、蒙牛两家全球前十的乳企,打造“一谷一园”两大千亿级园区,被授予“世界乳业科技之都”“中国奶业育种之都”称号,正在从“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数算产业的算力规模达10.1万P,绿色算力指数居全国八大枢纽十大集群前列,被称为“中国云谷”,正在向“世界算谷”“世界智谷”迈进。
实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七个着力”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呼和浩特市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贺海东:呼和浩特始终紧盯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转型、生活方式转变三大重点领域,推动城市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坚持“保护和治理并重”。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抓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先后获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蓝天白云、碧水绕城,给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生态答卷”。
产业发展,坚持“转型和升级同步”。持续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比如乳业,依托全国唯一的乳业国创中心,建成全国最先进的绿色智能制造样板基地、全球5G智能标杆基地;比如数算产业,数据中心绿电使用率接近90%,2027年将达到“百分百”;比如新能源产业,率先在全区建设绿电消纳利用示范区、率先成立绿电绿证交易服务机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倍增。
生活方式,坚持“政府和社会齐抓”。在政府层面,把绿色能源、绿色建材、绿色垃圾处置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主城区热电联产供热面积超90%,新建建筑绿建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国80个城市评估中排名第10位。在社会层面,全面推行绿色出行、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度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
实践:2025年,呼和浩特市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形象与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呼和浩特市应如何依托这一契机,更好发挥首府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展现首府担当?
贺海东:我们抓住自治区实施“区域合作深化行动”这一机遇,既要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也要在协同发展中体现更多责任担当。一是加快建设“呼和浩特半小时都市圈”,主要围绕通勤半小时以内的区域,利用主城区的辐射作用,通过路网联通、布局特色产业,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二是主动引领“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以“呼包同城化”为核心,通过两地在资源、产业、生态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同城化,逐步带动呼包鄂乌的一体化发展。三是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重点围绕产业和科技两个方面,建立产业转移承接、资源协同互补、人才交流互动新模式,把首府建成全方位服务京津冀的“腹地”。四是全方位打造面向蒙俄欧“对外开放圈”,以自贸区创建工程为抓手,抓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建设,抓中欧班列、TIR线路等通道建设,将辐射力转变为生产力,将开放能级转变为发展能级,让首府的“朋友圈”更广、“交往圈”更深。
实践: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呼和浩特市在城市规划上有哪些总体思路和重点考量?
贺海东:呼和浩特立足首府发展实际,明确了“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总体思路和空间格局。“一主”是包括中心城区和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在内的城市主中心,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将进一步提升其能级和承载力;“一副”是包括盛乐片区、云谷片区、机场片区和沙尔沁片区的城市副中心,这是城市南部的核心,也是全市绿色发展、创新改革的综合平台;“两轴”分别是衔接京津冀,联通乌兰察布市、太原市,协同包头市的区域综合发展轴,以及连接二连浩特口岸和自治区沿边通道,辐射鄂尔多斯市、榆林市的区域开放发展轴;“多点”是通过建设各旗县综合服务节点,补齐乡镇发展的短板。
下一步,呼和浩特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个目标,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明赓续,不断提升群众归属感、幸福感、满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