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是共建“一带一路”陆路通道中的重要节点、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门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叮嘱内蒙古要“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要求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协作互动。呼和浩特海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对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重要回信精神,始终将海关工作置于国家向北开放大局中谋划推进,持续助力内蒙古高质量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一、全力推进口岸高质量发展
大力提升口岸开放水平。立足自身职能,持续优化口岸功能布局。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陆路口岸货运量首次突破1.2亿吨。支持保障中蒙第二条跨境铁路顺利开工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助推盛乐国际机场建设,全力支持二连浩特航空口岸的正式开放及国际航线的开航。
不断提升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通关便利化水平。辖区内6个公路口岸货运现场建成了“36进23出”共59条货运智能卡口通道,进出境载货车辆实现自动核放,货运通道验放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在甘其毛都等4个重点陆路口岸,实现了监管作业场所与口岸通道一体化封闭管理、卡口联动、全程监控、智能验放。推动跨境AGV(自动导引车)运输模式在甘其毛都、策克2个口岸落地运行,该项目作为中国海关5个智慧海关建设优秀实践案例之一向外推介。积极推动进口煤炭检验采信试点,目前关区检验采信占比达61%,通关放行时间压缩90%,压缩至1个工作日。2024年,辖区口岸煤炭进口量占全国煤炭进口量的近七分之一,有力保障了国内能源资源供应。
支持口岸腹地联动发展。高效服务“中通道”中欧班列扩容提质,班列辐射国内24个省份的60多个城市,自2013年开通以来,货运量累计突破1900万吨,开行列数超2万列,线路由最初开行2条增加至73条,通达10多个国家(地区)的70多个城市和站点,构建起面向欧洲、中亚的国际物流通道。助力内蒙古首家进口铜精矿口岸目的地联合监管试点获批并落地包头,在该模式下,进口铜精矿从入境到运抵目的地时长由20天压缩至5天。TIR(国际公路运输公约)进境业务量近年连续位居全国首位,今年首次开展自辖区属地启运的TIR出口业务。

二、统筹推进对外开放平台高水平建设
大力推动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监管场所发展提档升级。通过提级推动、“一区(中心)一策”的方式,促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广区内直转、“一票多车”整报分送、“区港联动”等优惠政策,今年前7个月,呼和浩特综保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保税加工业务占比提高57.75%;鄂尔多斯综保区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3.6%;巴彦淖尔、包头、七苏木3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总值达到2.98亿元,同比增长74.6%。助推二连浩特跨境电商综试区成功获批,支持打造“新业态+新通道”,今年前7个月,二连浩特口岸跨境电商出口清单大幅增长至62.03万票;6月初,“跨境电商+TIR”货物首次通过二连浩特口岸出境。
积极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推行“委托申报”“直通运输”“免到场查验”等通关便利化措施,助推形成以粮油、绒毛、肉类等为主的边民互市贸易落地加工体系,辖区落地加工贸易额逐年攀升,近两年占比保持在90%以上。2024年,辖区边民互市贸易额突破5亿元,达到5.34亿元,边民备案人数超1.3万人。
三、积极助力优势特色产业走出去
积极推动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深入落实海关“支持农食产品出口三年专项行动”,今年前7个月,监管籽仁类产品、番茄制品、冷冻薯条等“蒙”字标特色食品出口42.06亿元,同比增长47.11%。大力支持乳企全球化战略,婴幼儿配方奶粉首次供港,液态奶等食品出口20个国家,辖区AEO(经认证的经营者)、境外推荐乳企数量均约占全国的20%。辖区出口乳品1.6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30.61%。支持企业首次从欧洲进口种鸡1.8万只,进口牛羊遗传物质28.48万支。持续畅通二连浩特口岸农产品“绿色通道”,保障供应蒙古国80%的新鲜果蔬顺利通关。
深入开展助企行动。完善“关长送政策上门”制度,创新实施“一站式服务包”举措,两级党委包联72家重点企业,同步对关区产业链龙头、外贸值头部、综保区重点企业开展全覆盖、问题式量化调研,分级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辖区外贸市场主体增至1.39万家。服务自治区首家发动机区外全球保税维修项目落地运行,已开展7台发动机维修业务,出口货值1635.2万元。打造AEO企业集群项目,辖区AEO企业由2024年底的12家增加至目前的22家,贸易额占比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