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焕新一座城:呼和浩特城市更新的深度观察

2025年08月27日 16:37 来源:《实践》2025/09 作者:实践杂志社调研组

  近年来,面对城市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民生方面的诸多挑战,呼和浩特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城市更新”为破题关键,在“破”与“立”之间寻求平衡,在城市发展的存量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积极探索从历史文化名城到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发展路径。

  

  向绿色要未来:生态修复引领,“城市伤疤”蝶变文旅休闲新地标

  

  呼和浩特北枕大青山、南依黄河湾,本是山水相依的宝地。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一度蒙尘。近年来,这座城市以绿色为笔,让“城市伤疤”蜕变为民生福祉。

  

  凌晨四点,大青山登山步道上年轻人的头灯如带,骑行30公里只为登上山顶观看日出。十几年前,这里还是“黄沙遮天日”的荒滩。自2012年起,呼和浩特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如今,大青山区域生态面貌焕然一新,林地、草场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超50%,建成多个生态公园。野生动物回归,周边村民也开起了农家乐,端稳了“文旅饭碗”。

  

  敕勒川草原,离市区最近,曾退化至杂草零星,市民看草原需远行百里。近年来,通过“天然改良+人工种植”双管齐下,同步修复生态、提升景观、完善设施,这片草原重焕生机。如今,它既是集保护、修复、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自然生态空间,也是融合观光、休闲功能的旅游景区,成为市民的“周末后花园”。“我经常下班后带孩子过来,扫一辆电动观光车,一家人边骑边走,吹着草原风,看着夕阳落日,特别放松。”市民高先生的感叹,道出了草原“复活”的真正意义——让自然之美融入生活日常。

  

  城市角落的变化更加贴心。新城区北山公园曾是废料堆,如今却成了很多新婚夫妇拍照的首选地。“在家门口就能拍民族风婚纱照,有特色还出片,太值了!”刚拍完照的小王笑着说。这样的“口袋公园”,全市已有1009个,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679公里绿道串起家家户户的日常。

  

  大黑河被誉为呼和浩特“母亲河”,曾因滥采砂石、非法倾倒垃圾等问题,河道坑洼荒凉。2016年,大黑河综合整治工程启动,筑牢防洪屏障并兼顾生态景观。2022年,大黑河郊野公园建设全面启动。2023年起,赛罕区持续推进生态修复,通过河道治理、新建护岸等工程重塑生态。

  

  如今的呼和浩特,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12天,建成区绿地率41.05%、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五,人均绿地面积15.68平方米,2023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以共治聚民心:需求导向转型,“政府配菜”转向“居民点单”

  

  城市更新的成效,最终要由居民来评判。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让改造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赛罕区和兴园小区的变迁,就是这一转变的生动写照。这个2000年建成的小区,38栋楼住着2786人,60岁以上老人占四成多。改造前,路面坑洼、管网漏水、屋顶渗水是常态,违建挤占空间。2024年3月改造启动,不仅修好了管网、铺平了路面,更针对老人多的特点,设立了专门的活动区域和休息区域。“就像是把公园搬到了家门口,每天心情都特别好。”70多岁的魏阿姨说。

  

  团结小区的改造,生动演绎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实践。它始建于1984年,是呼和浩特市兴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小区之一,曾面临空间局促、绿化车位不足、设施老化、排污不畅等多重难题。面对住户诉求各异、改造难度大的局面,迎新路街道办事处创新治理模式,建立社区党委领导下的业委会、物业等联动机制,高效统筹入户调研、宣传动员与组织实施;同时,新城区住建局、财政局、市供电局新城分局、市供排水公司等25家单位,组建“迎新路街道党建引领团结小区改造共同体”。各方协同发力,共同破解难题:区住建局狠抓施工安全培训;区园林中心及时移栽挡光树木;针对违建,街道义务监督员与工作人员联手入户劝导促拆……

  

  这种共治理念,不仅体现在小区里。青城公园改造前,管理处线上线下征集了500多条市民建议,从修路面、刷凉亭到加健身器材,一一回应。“公园改得咋样,咱说了真算数!”常来锻炼的张阿姨说。

  

  呼钢家属区的改造则更见细节。这片普遍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建筑旧、设施差。改造前,工作人员敲开1000多户住户的门,把“管网老爆”“停车难”等问题记成清单,搞“一小区一方案”:联动水电气暖单位同步施工,避免重复开挖;拆违建拓出便民超市,解决老人买菜远难题。

  

  三年来,呼和浩特市共改造老旧小区1261个、棚户区87个、老旧管网370公里,解决了502个小区“吃水难”问题。无论是和兴园的适老化改造、还是团结小区的自治管理,治理逻辑都已从“政府觉得该咋改”转向“居民说要咋改”。

  

  民生工程的温度,不在投入多少,而在是否把群众当主人——城市更新从来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当居民的声音被听见,老小区与公园便成了承载情感的精神家园。

  

  向市场要活力:存量资产活化,“城市包袱”重构为“发展资本”

  

  当城市发展越过增量扩张的临界点,存量空间的“唤醒能力”便成了治理智慧的试金石。老旧建筑、闲置地块从不是“包袱”,用好市场化的钥匙,就能让沉睡的空间苏醒为“活资本”。

  

  夜幕下的东护城河北街,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西侧清代绥远城古城墙巍然矗立,东侧霓虹店铺人流如织。这里曾是古墙对面的荒弃旧房区,转折始于“老城活化微更新”:政府先修缮古城墙保住文化根脉,再盘活对面旧房,洽谈出租、筛选商户,引来了文艺酒吧、特色餐厅……如今,20余家店铺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街区,街道统一装饰外立面、增设300多个车位,城管交警的角色也从“管理者”变“服务者”,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新城区借势发力,紧扣呼和浩特作为国家“东数西算”重要节点城市的战略定位,依托区位交通、数字基建与科技创新等载体优势,成功盘活了东客站南广场30万平方米闲置楼宇,其中打造了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成立了自治区首家数据要素产业园。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入驻斑马集团、百度AI、字节跳动等50余家头部企业,带动产业关联产值约30亿元。

  

  兴安路8号,曾是内蒙古路桥集团的旧办公区,如今已蝶变为艺术创意产业中心。设计师看中了其毗邻公园、地铁的区位优势,以及12米跨度的厂房梁柱,晕染出餐饮、服饰、休闲交织的生活画卷。

  

  细微处更见巧思:兴安北路曾因“停车难”让居民头疼,街道盘活了两处拆迁空地,一月内建成了含百余个免费车位的停车场,车辆有序了,道路畅通了。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从万伏高压走廊变身为艺术空间,雕塑艺术馆从废弃基坑崛起为全国第三大雕塑馆,印证着“空间换功能”的魔力。

  

  2023年以来,市属国企累计盘活存量资产194项,2025年仍在通过市场化手段转化低效资产。政府从“所有者”变为“赋能者”,搭平台、优配套,让市场主导盘活——“城市包袱”化为了驱动创新、惠及民生的“发展资本”。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呼和浩特正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接续发力:聚焦“五宜”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从“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优化”五个方面,实施“U型”空间全要素精细管理,着力解决“城市病”……这座城市,正以自己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好。

  

  (调研组成员:李洪才、许美芳、高旭天、戈文慧、郑嘉璐;执笔:许美芳)

  

责任编辑:吴乐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