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兴安盟迎来了“颜值巅峰”。暑期平均气温22℃的阿尔山,风光旖旎、如诗如画。
“阿尔山的旅游业一定会火起来。”11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美好祝愿成为引领兴安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这意味着,兴安盟要在文旅融合上有更高的站位、追求更大的目标、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答卷怎么样?
3组数据足以证明:
2023年上半年,全盟国内旅游人数632.62万人次,旅游收入57.75亿元;
2024年上半年,全盟国内旅游人数1392.33万人次,旅游收入112.51亿元;
2025年上半年,全盟国内旅游人数1708.97万人次,旅游收入151.09亿元。
逐年递增的数据,见证着兴安盟文旅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其背后,也藏着兴安盟文旅融合向新求变,产业发展向新而行的战略谋划。
全域旅游:打破边界的“诗与远方”
过去,提起兴安盟旅游,许多人脑海中只有“阿尔山”一个标签。如何突破一域火热的发展瓶颈,带动全域旅游兴旺,是兴安盟追求文旅融合的努力方向之一。
近年来,兴安盟持续推动各旗县市挖掘旅游资源,推出一系列新的文旅景点。距离乌兰浩特市100多公里外的突泉县宝石湖旅游风景区,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依托宝石镇“一山一水两湖三址”良好的人文自然资源,突泉县投资2.6亿元,开启宝石田园综合体建设,4个景区26个景点交相辉映,一幅全域旅游的壮美画卷次第展开。今年“五一”期间,突泉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实现同比近30%的双增长。
深化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推动非遗、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通过文旅研学、对外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从一枝独秀到全域精彩,兴安盟的文旅产业正以多元形态打破地域边界,塑造着“诗与远方”的新图景。
全季拓展:四季皆景的“不打烊”体验
兴安盟四季风光各具特色,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具备温泉、冰雪、林海、湿地、草原、湖泊等多样化自然景观。为打破传统旅游的季节性困境,兴安盟精心绘制了“四季皆景、全域可游”的旅游发展新蓝图。
别开生面的“冰雪那达慕”盛宴,正是兴安盟冬季旅游“破圈”的生动缩影。2024年冬季,兴安盟将传统的那达慕与冰雪元素巧妙融合,让“冷资源”不断迸发出“热效应”,冬季旅游启动以来,全盟接待游客329.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63亿元。
“春赏杜鹃、夏避暑、秋观枫叶、冬玩雪”,从“一季游”到“四季旺”,兴安盟不仅走出了传统避暑旅游“旺季火爆、淡季冷清”的困境,也实现了游客结构由黑吉辽向京津冀、再向江浙沪迅速延展,游客群体中年轻人的比例也急剧攀升,玩得嗨、传得开,兴安盟全域全季旅游火爆“出圈”。
差异发展:走出“千景一面”的同质化困局
在差异化发展中,兴安盟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面对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乌兰毛都草原另辟蹊径,推出游牧文化观赏、草原风情体验、牧场露营等沉浸式产品,让游客体验到不一样的草原风情。
与此同时,高端化服务同步跟进。阿尔山奥伦布坎景区引入星空观测站,配备专业天文设备;高端民宿“牧云营地”,提供私人定制的“草原日出摄影”“夜观星空”等专属服务。
深耕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将生态之美、民俗之韵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回味的体验场景。兴安盟深知:真正的吸引力,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源于对本土资源的深刻理解与差异化塑造。
二、文旅怎么“融”?
兴安盟的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深层次的价值重构和系统集成。这其中,做好三个方面文章尤为重要。
第一篇文章:创新,解锁文旅+新玩法
创新,是文旅融合的“破题之道”。
在兴安盟,创新体现在对文化资源的“活化”上。白狼峰林俗村不满足于简单展示,而是让游客穿上工装、扛起油锯(模拟),在老工人的讲述中触摸“林海雪原”的奋斗记忆;“一馆三址”则跳出传统模式,用实景剧本杀、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游客在互动中读懂历史。
创新更体现在“旅游+”的跨界融合里。扎赉特旗的稻田融合了农耕研学、艺术展演、美食体验的“田园综合体”;阿尔山的温泉衍生出“温泉+滑雪”“温泉+音乐会”等新业态。
新场景不断涌现,新玩法层出不穷,新业态愈发多元,无处不在的创新让兴安盟一次次解锁“流量密码”,释放文旅市场新活力。
第二篇文章:融合,释放“1+1>2”的乘数效应
7月9日,避暑气候旅游发展大会在阿尔山启幕,随着《兴安盟避暑气候资源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白皮书》《阿尔山温泉度假指数2025》等成果的发布,兴安盟“文旅+气象”的双向赋能作用愈发凸显。
“跟着气候去旅游”是兴安盟“文旅+”融合的一大亮点。此外,兴安盟还打造了“跟着艺术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文化去旅行”等融合发展品牌。春夏季55项特色文旅活动,19条主题线路,200场丰富多彩的文旅体活动,构建了“文旅+”融合新生态。
从擦亮“天天那达慕”文旅金字招牌到构建“歌游内蒙古、岭上兴安盟”IP矩阵,兴安盟抓住文旅强跨界、高渗透的特性,不断探索“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新路径,强劲的融合势头持续释放着“1+1>2”的乘数效应。
第三篇文章:服务,用真诚宠客,用实力留客
“来了就是兴安人,来了就要让游客满意。”这是兴安盟对游客的承诺。近年来,越来越多游客走进兴安盟,感受这片土地的美好。
美好,来自更多元的体验。兴安盟不断推进旅游景区转型提质,从特色产品焕新到主题线路升级,从沉浸式文旅活动到精细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推动文旅产业实现量质双升。
美好,更来自细致入微的贴心服务。“指尖上的兴安盟”小程序一站式体验旅行服务,“自驾兴安”电子路书为自驾游爱好者提供多元解决方案,“畅游阿尔山”旅游投诉即付保险机制化解矛盾纠纷……覆盖行、游、住、食的全链条举措,让“贴心”从单个点位的温暖,变成了全盟文旅的统一底色。
如今,游客来阿尔山平均停留时长由1.6天延长到了2.5天。这2.5天,是兴安盟推动旅游从“流量”向“留量”转变,从“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升级,用真诚宠客、用实力留客的最有力见证。
三、新篇怎么写?
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这是时代命题,也是时代机遇。抓住机遇、蓄势发力,兴安盟的文旅融合发展正不断打开新局面。
顺势而为,把优势做得更足
“阿尔山没有30℃的高温热浪,只有22℃的清澈凉爽,在这里你完全可以实现‘冷气自由’……”在避暑气候旅游发展大会上,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于吉顺以诗意语言向八方宾朋发出真诚邀约。
作为全国首批、全区首个获评的“避暑旅游目的地”,兴安盟的底气源于其不可复制的地理地形、气候资源与生态环境三重优势。
如何把优势做足,兴安盟正在聚焦“三个重点”助力避暑旅游扩容升级:一是重点推动全域全季旅游,要求各旗县市分别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保持全年文旅强劲发展势头;二是重点推动产品创新,围绕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避暑+文旅”融合发展等加强产品创新;三是重点推动服务提升,将“暖暖的阿尔山”从单一服务升级为全域、全链条的体验保障。
乘势而上,把品牌做得更强
当音符遇见山河,当旅行被谱写成歌,一场场音乐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盛宴在兴安盟轮番上演……
自2024年自治区发布《“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建设行动方案》后,兴安盟迅速将“歌游内蒙古”与本地特色活动“天天那达慕”深度融合,成功举办全区首场“歌游”主题活动——乌兰毛都草原音乐节。
这场融合了音乐、自然与民族团结的交响乐章,使“歌游内蒙古”品牌迅速燃爆兴安盟,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歌游内蒙古”创新产品,实现了政策落地、资源整合与品牌创新的高效协同。
借势发力,让“岭上兴安”的魅力辐射得更远
兴安盟的文旅融合,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独奏,而是借势借力、开放联动的合唱。立足东北亚经济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交汇点,兴安盟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区域联动,让“岭上兴安”的魅力辐射得更远。
在区域协同上,以历史文化牌、自驾旅游牌、冰雪旅游牌、边境旅游牌、定制旅游牌“五张牌”为战略抓手,联动呼伦贝尔、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等地,探索资源整合、线路共联、品牌共建的区域合作新模式。
在数字赋能上,借势智慧旅游发展浪潮,升级“指尖上的兴安盟”服务平台,接入全国旅游大数据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兴安”的全流程服务。
在业态延伸上,借力“文旅+”推动旅游与农业、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耦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当远方的游客循着歌声而来,带着对草原的眷恋而归,当本地农牧民因旅游增收、非遗传承人因展演走红,兴安盟的文旅融合已不止于“产业升级”,更将成为感悟北疆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调研组成员:王凤德、胡丽莉、祁敏、赛娜;执笔:胡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