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抗战时期内蒙古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8月27日 16:53 来源:《实践》2025/09 作者:冯轩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回望中华民族发展史,抗战时期的共同体意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跃升,“空前”一词准确揭示了这一时期民族团结达到的历史新高度。从广度来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前所未有地动员起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民族力量;从深度而言,各族人民在共同抗敌中形成了生死与共的命运联结。

 

  而“伟大转变”一词,则标志着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发展的“自在”与“自觉”的观点,所谓“自在”,是指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状态;而“自觉”则是在民族危亡关头,各族人民对命运共同体认知的理性升华。这一转变呈现为内蒙古各族群众在党领导下的一系列伟大实践,是从基于地域、经济等客观因素形成的自然联合,升华为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的自觉团结。抗战的伟大斗争,使“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概念真正深入人心。

 

  这种空前的团结与伟大的转变,在内蒙古地区的抗战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奋起抗日,积极开展搜集敌伪情报、购买军用物资、掩护地下斗争、安置伤病员、修筑工事、埋设地雷、送水送饭等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踊跃参加抗日义勇军、救国军、同盟军、游击队、骑兵支队、抗日联军等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进行游击战,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内蒙古大地的抗战史诗,不仅是一部党领导下民族团结奋斗的壮丽篇章,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内蒙古各族人民血脉深处的共同基因迸发出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当民族危机来临时,休戚与共的情感纽带被激活,荣辱与共的集体认同被唤醒,生死与共的社会联结被强化,命运与共的政治觉悟被点燃,这种朴素的、“自在”的共同体意识立即在党的引领下,前所未有地激烈迸发开来,并转化为抗击外敌的自觉行动,展现出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内在韧性。历史表明,正是这种深植于血脉的共同基因,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团结提供了最原始也最持久的精神动力。

 

  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内蒙古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跨越

 

  抗战的严峻形势促使“自在”的共同体意识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外敌入侵的民族存亡之际,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命运与共的体认从潜意识上升为明确认知,从自发认知转为自觉行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各民族间守望相助、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民族团结纽带。这一升华过程体现在: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自觉维护、对共同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对民族团结价值的自觉践行。这种意识觉醒不仅强化了抗战力量,更重塑了各民族对自身与中华民族关系的深刻理解。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内蒙古地区开启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探索

 

  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从制定民族平等政策到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创举标志着内蒙古的民族团结事业从情感认同向制度实践迈出了关键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随着抗战深入,内蒙古地区开启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探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推行民族平等政策、成立蒙民自治区……这些制度创新将朴素的民族团结情感上升为有组织的政治行动,为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实践基础。

 

  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制度创新是共同体意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引导各族人民增进团结、凝聚共识的生动实践——各族人民保家卫国共同抗敌,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存亡紧密相连,深化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汉、蒙、回等民族在并肩作战中结成了生死与共的共同体,强化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抗战宣传中交相辉映,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抗日民主政权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为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是,各族群众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和团结,铸牢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这些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为内蒙古自治区始终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历史深刻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是自在基因和自觉觉醒的辩证统一,它们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共同铸就了民族团结的钢铁长城,深刻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在今天,再次思考抗战时期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可以认识到:自在基础为自觉觉醒提供文化土壤,自觉意识催生革命中的制度实践,而制度实践又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共同体认同。其当代启示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珍视历史形成的自然情感,也需要先进思想文化引领,更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抗战岁月,内蒙古各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团结史诗,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用实际行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续写这份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新篇章。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吴乐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