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守边、固边、稳边、兴边、富边、强边的戍边史,也是一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史。近年来,额尔古纳市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内涵,致力于擦亮戍边文化品牌,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以文化人、以文戍边”的边疆治理新模式。
厚植历史根基 传承戍边文化血脉
额尔古纳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北端,是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县级市,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达674.89公里,约占内蒙古中俄边境线总长的63%。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赋予额尔古纳天然的戍边使命。百年来,农垦人响应国家号召屯垦戍边,边防军警忠诚守护边疆安宁,建设者们扎根边疆挥洒汗水,共同续写着绵延不绝的戍边史诗。
额尔古纳市依托深厚的戍边历史,将戍边精神转化为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生动实践,获评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蒙兀室韦苏木党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北疆·右岸”快警站打造“旅游警务”新模式。
筑牢文化阵地 激活文化新动能
额尔古纳市将分散的红色阵地资源有机串联,构建起沉浸式、立体化的北疆红色戍边文化长廊。以戍边文化公园为起点,串联室韦边境派出所的“红色前哨·卫国戍边”文化基地、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红色先锋·忠诚奉献”教育基地、国门研学示范带等特色文化场所,通过历史浮雕墙、军民联防故事展、VR沉浸式巡逻体验等多元载体,使戍边精神成为可触碰的文化符号和可参与的实景课堂。
被誉为“北方第一所”的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地处内蒙古最北端,自然条件堪称“生命禁区”,冬天最低温度达-58℃,全年无霜期仅有81天,是全国唯一无常住人口的乡镇。9名民警坚守于此,每日守护216公里边境线与5895平方公里原始森林。纪录片《守望最北疆——恩和哈达 我们的故事》,以沉浸式镜头记录风雪巡逻、界碑宣誓场景,震撼呈现戍边精神,入选首届内蒙古自治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典型事迹专题展播,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范本。在旅游小镇蒙兀室韦苏木,室韦边境派出所创新打造“文化+旅游+警务”模式。依托瞭望岗楼,建成“红色前哨·卫国戍边”文化基地,通过文物、影像资料与VR巡逻体验,全景展现我国边疆的历史与戍边故事。该基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大思政课”国家安全教育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展主题教育、国防研学等活动200余场,覆盖党员群众超3万人次。
文化润边铸魂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额尔古纳市将文化传承、治理创新与传播赋能有机统一,以文艺作品传承戍边精神、以理论文章引领品牌建设、以文化交流平台扩大传播效能,探索出兼具历史厚度、时代温度与传播力度的边疆治理新路径。
学者邹玉整理创作《额尔古纳戍边史纲》,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世人再现了各民族戍边建边艰辛历程;创作音乐剧《额尔古纳之恋》、歌曲《北疆儿女心向党》等70余部文艺作品,将戍边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成功举办二十届广场百日文化活动,依托10支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及乌兰牧骑惠民演出,推动戍边文化进社区、入乡村、到景区。邀请贵州“村超”榕江罗汉果足球队及“侗族大歌”艺术家开展跨区域文化交流,形成“政府搭台、全民参与、文化融合”的治理新场景。人民日报等媒体平台刊发《我用青春戍守北疆》《忠诚戍守祖国北疆: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民警群像》等文章100余篇;联合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溯源额尔古纳》系列报道,深度讲述戍边文化、民族文化与非遗技艺;额尔古纳市融媒体中心开设《北疆·戍边》专栏,专题讲述百年戍边史,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区域联动”宣传格局。
文化赋能产业 推动边疆繁荣发展
额尔古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与产业创新。着力打造“额尔古纳河右岸”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北京推介会提升品牌知名度,成立生态产业协会凝聚发展合力,构建“文旅+”多元产业体系。
坐落于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的奥洛契庄园依托独特地貌,将1989亩农作物绘就成世界最大人工太极图,打造“农旅融合、三产联动”的田园综合体,直接带动150人就业,年就业率超30%,间接拉动周边300余人就业,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超5000元,有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额尔古纳市还创新打造“常态化交流+主题化实践”跨境研学体系,构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研学格局,以界碑寻访、非遗共研等特色活动,实现文化资源向人文纽带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转化。截至目前,已开展181期研学活动,接待国内外青少年超3万人次。此外,深度挖掘“额尔古纳河右岸”地域文化基因,融入农牧、林下、康养等产业,开发富含文化底蕴的绿色农畜产品、林特产品,形成全链条文化赋能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赢。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0.15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34元;全年接待游客413.94万人次,同比增长18.45%,旅游收入94.56亿元,同比增长16.87%。
文化协同治理 筑牢边疆安全屏障
将戍边文化融入边疆社会治理,以“爱国、忠诚、团结、担当”的北疆文化核心理念为引领,凝聚多元主体参与边疆治理,形成党政军警民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在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聚居着汉、蒙、俄、鄂温克等十余个民族,自2024年11月成立“右岸·新枫”新时代枫桥联创实践站后,高效调解辖区40起纠纷及由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类等警情,调解成功率达100%,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同时,戍边志愿服务队以千里文明边境线为抓手,聚焦边境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形成“人人都是戍边人”的治理新格局,边疆人民的安全感与满意度大幅提升,让戍边精神与家国情怀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额尔古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