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着一则寻人启事。写着:“阎焕春、阎焕景、阎焕曜,山西汾阳县人,咱家现住太原南园子西巷九号,希速来信。”
这则寻人启事是由阎氏三兄弟的家人刊登的。三兄弟的父亲从抗战时期就一直寻找他们,始终杳无音讯,这才在太原解放不到一个月就登报寻人。阎氏三兄弟在和家人失去联系之前,曾是山西太原成成中学的学生。
寻人启事登出4天后,阎家人便收到了一封来信。一位自称是阎氏兄弟校友的人在信中告知了三兄弟的消息。“阎焕景同志在1938年,任四支队连长,在绥西地区与伪蒙古军战斗中光荣牺牲,阎焕曜同志,1939年夏天,在四支队任排长,在绥南蛮汗山地区与日寇作战时牺牲,阎焕春同志1942年秋天,因病在绥中地区群众家中养病,被日寇扫荡时俘去,也光荣牺牲了。”
三个正值青春韶华的学生,如何成为抗日英烈?这还要从成成中学全体师生举校从军、共赴国难讲起。
1924年,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晋籍学生怀揣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取《中庸·自成》中“成己成人”之义创办了成成中学。三十年代初,一批共产党员教师陆续来到学校任教,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及党的外围组织,特别是从共产党员武新宇担任第二任校长以后,成成中学的领导权逐渐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校园留下了工作、生活的足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成中师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成中师生的抗日救国活动,成成中学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前线的指挥部。
1937年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批准,成成中学师生组建抗日义勇队(后改称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校长刘墉如任队长兼政委。其中学生队员年龄最大的只有十八九岁,最小的才十三四岁。在这支抗日义勇队中,有些是像阎氏三兄弟一样的兄弟兵,有些是像刘墉如、刘海清一样的父子兵、夫妻兵,他们都是怀揣着坚定的决心加入到抗日队伍当中的。在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武器弹药支援下,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爱国进步师生组成的知识分子抗日武装部队建立起来。后来为了适应抗战形势,队伍改编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简称第四支队。
1938年2月,第四支队奉命挺进晋西北,参加一二〇师反击日军进攻的战斗。出发前,成中全体师生发表了《为号召全国青年参战宣言》,誓言“捍卫祖国的责任是我们的,我们应当为了祖国的生存流最后一滴血”。怀着誓死抗战的决心,第四支队在一二〇师主力部队的带领下学习打仗,经过侦察五寨城、河湾战斗、麻会沟伏击,取得了出征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之后第四支队又担任了岢岚、偏关、五寨的城防任务并进行了扩兵整训。
从课堂走向战场,成中师生面临着巨大转变。长夜行军,忍饥挨饿,扛着沉重武器艰难前行,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毫不退缩,奋勇杀敌,实战和训练把他们从文弱书生迅速磨炼成坚强战士。
1938年7月,这支由成中师生组成的队伍开赴大青山,与大青山支队、总动委会一同挺进绥远,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他们克服自然条件的恶劣,在没有皮衣的情况下,便“买一张羊皮,当中剪一个洞,套到头脖上,再用绳子捆到腰中,腿上再绑两块羊皮”;他们直面战争的残酷,在大青山地区打击蒙疆伪军后,“经过一夜行军,第二天早晨在岱海滩北坡集中时,始知一连损失过半,战马则损失达三分之二,留在山上掩护部队突围的重伤员全部壮烈牺牲”;他们忠实地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蒙汉各族兄弟,粉碎了日、伪军不断的“围剿”“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恶活动,取得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一次次胜利。就这样,第四支队在公开的、隐蔽的战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的工作中,同日、伪、顽军进行着长期而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1年12月,按照晋绥军政委员会电令,第四支队被编为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独立骑兵营。1942年3月,遵循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方针,独立骑兵营撤销,所属连队调归骑兵司令部直接指挥。一些同志奉上级命令前往绥蒙区的党、政、军、民部门负责重要工作,在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的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些同志奉命在隐蔽战线,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各项任务直至抗战胜利。至此,第四支队作为一个建制单位完成了它的使命。
1938年到1945年,成成中学师生共参加大小战役300余次,毙伤敌人1500余人。师生们的足迹踏遍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绥中、绥西、绥南和绥东的土地。在敌我战斗频繁的岁月里,部队白天上山隐蔽,夜间下山转移,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人不脱衣、马不卸鞍,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成立时有近400人,至抗战胜利时已不足80人。阎氏三兄弟、秦赞忠、武生意、董理安、崔则温……在他们风华正茂的年龄,光荣殉国,用生命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与对家国的热爱。那短暂却璀璨的生命轨迹,完美呼应了《青春热血铸辉煌》中“明德明理耀长夜,成己成人写华章”的赤诚咏叹,真正成为了中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