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新时代青年牢记殷殷嘱托,以奋斗姿态书写着技能报国的新篇章。高磊,这位从内蒙古草原走出的“焊将”,正是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焊枪熔铸青春梦想的典型代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仅是他镌刻在钢花中的信念,更是指引他从技校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的精神灯塔。
焊花为烛:照亮少年的技能之路
1998年,高磊出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16岁时,面对并不理想的学习成绩,他选择进入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就读焊接专业。在党的教育政策扶持下,各类职业院校蓬勃发展,为像高磊这样的青少年提供了新的人生方向。高磊也抓住了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决心在技能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当他第一次踏入学校的实训车间时,荣誉墙上一幅幅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和耀眼的成绩深深触动了他。他的目光在此久久停留,胸腔中翻涌着一股滚烫的冲动——“总有一天,我也要站在领奖台上!”那一刻,少年骨子里的倔强被彻底点燃,一颗不服输的种子,悄然破土而出。
从此,实训车间成了高磊的“第二个家”。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洒满校园,他的身影就已出现在车间门口,等待着开启新一天的训练。下课铃声一响,他便像离弦的箭般冲向工位,生怕浪费哪怕一分钟的练习时间。别人在午休时,他专注地练习平焊技巧;周末同学们外出游玩时,他仍在潜心琢磨立焊的要领。
为了节省材料,他把车间里别人丢弃的边角料都当成了宝贝。每天放学后,他都会蹲在废料堆前,像寻宝一样翻找合适的练习材料。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废钢板被他拼接起来,变成最特别的“练习本”。
“刚开始确实很怕烫。”高磊回忆道,“但后来发现越怕越容易烫伤。”最危险的一次,滚烫的焊渣穿透防护面罩,径直溅到他的眼睛里,在虹膜上留下了2毫米的疤痕。“那种疼痛真是钻心,差点就失明了。”即便如此,他依旧咬牙坚持完成了当天的训练任务。
进入高级技工班后,高磊的焊接技艺突飞猛进。为了备战比赛,他每天坚持12小时高强度训练。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厚重的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的眼神始终专注而坚定。
2017年,是高磊收获满满的一年。他摘得包头市焊工比赛第一名,随后又代表包头市夺得内蒙古赛区焊工技能大赛冠军。2018年9月,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焊工选拔赛中,高磊顶着酷暑,凭借扎实的功底圆满完成18小时的高强度焊接任务,最终荣获二等奖。
这一路走来,汗水与伤痕交织,却让高磊在技能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也让他当初那个“站在领奖台上”的梦想终于触手可及。
钢火为证:从技工到“焊将”的蜕变
2018年,高磊从学校毕业后,怀揣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来到青岛一家外资企业当焊工。一年后,面对中国二冶集团抛来的橄榄枝,高磊没有丝毫犹豫:“我的焊接技术是在包头学的,应该回去为西部建设贡献力量。”就这样,他毅然回到家乡,加入中国二冶集团钢结构分公司。
刚入职不久,高磊就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参与建设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焊接项目。这座目前国内曲率半径最小、跨度最大的“S”型曲线跨黄河钢结构斜拉桥,全长1250米,主塔高115.5米,对技术要求极高。在焊接过程中,项目组发现一处桥梁箱体内部存在焊缝缺陷,需要进行仰脸焊接修复。
“箱体内空间狭小,人缩着进去没法转身,烟大排不出去,起初没人愿意接这项工作,我便主动请缨。”高磊说。焊接时温度达40多摄氏度,时常热得无法呼吸,最终他还是克服困难,以质量等级为一级的全熔透焊缝顺利完成任务。这项工程后来荣获“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并入选2022年央视“大国建造”纪录片重点项目。
2022年3月,福建大东海精品钢铁工程的工地上,高磊再次彰显“焊将”本色。他带领10名高压焊工组成突击队,连续1000余小时鏖战在钢花飞溅的一线,完成承压管道、高炉管道等上千道焊口的焊接。当检测结果出来时,99.5% 的一次合格率让业内惊叹——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对 “工匠精神”最硬核的诠释。高磊明白,在党的领导下,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所在的钢铁焊接领域也不例外。
从一名普通的中专生成长为优秀焊工,成为中国二冶集团首席技师、高级工程师,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高磊胸前的每一枚奖章、手中的每一份证书,都是钢与火共同铸就的勋章,记录着一个青年在焊接弧光中淬炼出的成长轨迹。
薪火相传:让焊花照亮更多青春
在中国二冶集团钢结构分公司宽敞的厂房里,焊花飞溅中矗立着一座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工作室——高磊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个成立于2024年的创新基地,已成为内蒙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标杆。
走进工作室,80余台国际先进焊接设备整齐排列,20个标准化培训工位一应俱全。这里汇聚了一支由15名精英组成的“特种部队”,其中包括3名高级工程师、5名国际焊接技师、2名全国技术能手。他们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实践平台,在焊接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创新。
“我们最新研发的高性能钢焊接工艺,将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高磊指着墙上的工艺流程图介绍道。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包头市G110国道快速路工程,解决了传统焊接工艺在低温环境下的技术难题。
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摘下1项国际奖项、3项国家级荣誉,获6项实用新型专利,但在高磊心中,最沉甸甸的成果永远是人才的成长。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徒弟们接连在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焊接项目前三名,在全国各类焊接技能大赛中也屡获佳绩。昔日的焊花少年们,正循着师傅的足迹成长为新一代“焊将”。
除了带徒弟,高磊还经常去职业院校讲课。作为共青团十九大代表,他深入校园、企业做了30多场“技能成才”主题报告,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青年:“党的政策为我们搭建了广阔舞台,只要肯下功夫,当工人一样能出彩!”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像高磊这样的青年工匠正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钢与火的淬炼中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而这,正是对“工匠精神”最深刻的诠释,也是新时代青年对党的深情告白。
(实践全媒体记者 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