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向群众学习”是党的重要工作方法论 ——重温任弼时《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

2025年08月28日 10:11 来源:《实践》2025/09 作者:王晓荣

  延安时期,为了系统清除党内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痼疾,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在整顿党员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过程中,党中央注意到一些党员存在思想上缺乏群众观、实践中脱离群众的问题。1943年6月,任弼时撰写了《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一文,后收入《任弼时选集》。这篇文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之际,深刻阐释了群众路线对党的领导、理论创新和党性修养的作用,强调贯彻群众路线“绝不是一个可以自由随便的问题”,并提出“向群众学习”的工作方法论。重温这篇经典文献,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仍具有启示意义。
  
  群众智慧是实现正确领导的基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如何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成为革命事业成败的关键。在此背景下,任弼时提出“向群众学习”的工作方法论,强调通过汲取群众智慧,实现党的正确领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群众的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任弼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创造力的观点提出,“群众的创造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只要依靠群众,任何困难问题都有办法可以解决”,强调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革命事业相结合,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任弼时以此为出发点,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又向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意见”。党的政策和决定是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的关键,而正确的政策和决定必定是符合群众利益、赢得群众拥护、能够动员群众奋斗的。因此,党员要时刻面向群众,在关心群众生活中发现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在倾听群众迫切需求时争取群众的拥护,在总结群众斗争经验里把握群众工作规律。



  任弼时认为,指导群众行动是实现党的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方法,指导群众行动的前提是向群众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空泛的学习,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向群众学习,并应用到指导群众行动的实践之中。他指出,毛泽东是党内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智慧的榜样,“我党领袖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所以高明,所以领导正确,就在于他能够虚心向群众学习”。在号召以毛泽东为榜样的基础上,任弼时提出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在思想维度,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与“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正如任弼时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强调的,改变老一套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按照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经验去决定我们的政策和办法”。二是在制度维度,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把领导机关的计划变为群众的计划。三是在实践维度,克服实际工作中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群众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所在。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标志着我们党在理论上开始走向成熟。任弼时“向群众学习”的工作方法论,深刻揭示了理论发展与群众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群众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论作为认识的一种表现形式,离不开对实践的总结。任弼时依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从“不是读了《资本论》不能解释边币、法币问题,不能做好实际工作,便是以为在春耕运动、发展合作社工作中,没有什么理论,不能学得什么理论”等现实情况出发,批评当时党内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倾向,强调“理论与实践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是密切不可分离的”。共产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机械、教条地学习文本内容,而是结合一定的实践需求,学习其中的方法、经验和规律。换句话说,虽然马克思主义从文本上看远离“春耕运动、发展合作社”等具体工作,但其中的方法、经验和规律,却可以有效地指导实际工作,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体现。在从哲学角度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之后,任弼时接着回答了指导实践的理论从哪里来的问题,他指出指导实践的理论是从群众实践中总结规律、方法得来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指导实践的理论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演进。任弼时指出:“我们天天要领导群众行动,就天天需要理论来指导。”要获得与时俱进的理论就不能自以为是地摸索与乱闯,而必须“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去总结群众斗争经验,找出其教训与规律”,即理论创新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

  对于如何向群众学习,从群众实践中推动理论发展,任弼时也提出了具体路径。一是要求共产党员既要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更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在领导群众实践中发展马列主义”,“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把群众盲目的实践,变成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

  群众观念是强化党性的重要内容

  强化党性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任弼时“向群众学习”的工作方法论,揭示了党员党性与群众观念的内在关系。

  任弼时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切入,回答了为什么群众观念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任弼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强调在一切工作中,“都要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有无群众观念,是“每个党员有无党性的起码条件”。

  任弼时详细阐述了党员需要有什么样的群众观念:一是“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的观念,党员干革命,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深入群众之中;二是“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念,党员与群众之间,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要破除“官老爷”思想,通过向群众学习,掌握实情、改进工作。任弼时将树立群众观念与强化党性密切联系起来,他批评当时部分党员在处理问题时,观念上没有群众,“没有从调查研究群众的实践中去想办法,而是从感想从书本上去想办法”,“没有站在群众之中,与群众融成一片,而是站在群众之上,去强迫命令”等,认为这些行为破坏了党群关系,削弱了群众对党的信任。鉴于此,要强化党员党性,树立强烈的群众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更加统一与团结,使党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

  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唯有扎根群众,党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在全党上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时期,任弼时提出的“向群众学习”的工作方法论依然留给我们很多启示。要始终保持“拜群众为师”的谦逊态度,完善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构建群众实践与理论创新的互动机制,收集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鲜活经验,深入推进“两个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思想根基上厚植为民情怀,在工作实践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文摘录

  为什么说向群众学习,是有关党的领导是否正确,是否不脱离群众的问题呢?因为党的一切政策和决定之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符合于群众的利益与群众的要求,是否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并能够动员群众积极起来去奋斗去实行,只有这样做到,才是正确的。而要这样做到便必须使我们的领导经常面向着群众,经常关心群众的生活,善于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善于去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并找出其教训与规律,再去指导群众行动。这就是说,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又向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意见。我们只有先向群众学习,向具体事件学习,才能有办法再转而去指导群众行动。群众的创造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只要依靠群众,任何困难问题都有办法可以解决。因此,毛泽东同志曾不断地指示我们,共产党员要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与“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才能正确地去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把工作做好。最近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便是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的完整体现,是毛泽东同志几十年来在领导方法上的经验结晶。这是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每个党员特别是每个干部,都必须反复钻研去把它弄通,去纠正我们领导作风中尚存在的一些严重的脱离群众的倾向。比如,有些同志所拟的计划或决定,不是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不是从总结群众实践斗争的经验产生的,常常是只凭主观,只凭感想,只凭书本去决定政策,自然要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论。他们在执行上级一般的决定时,常常不善于根据当地情况去研究具体实现的办法,而是简单地用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办法去完成。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困难时,又常常是眼睛向上,等待办法从上面降临,自己完全失掉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不知道只要依靠群众,只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一切问题都有办法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个领导方法,必须使各级领导干部都学会使用。

  为什么说向群众学习,是有关理论与实践能否密切联系,马列主义能否具体化与发展的问题呢?有些同志在讲哲学时,都抽象地懂得理论由实践产生再回去指导实践,而一到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正确地使这两者统一起来,不是读了《资本论》不能解释边币、法币问题,不能做好实际工作,便是以为在春耕运动、发展合作社工作中,没有什么理论,不能学得什么理论,更想不到可以发展马列主义。其实,我们学习《资本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这些学习中能够得到方法,得到经验,去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处理春耕运动、发展合作社等一切实际工作中,要避免盲目地摸索与乱闯,便必须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去总结群众斗争经验,找出其教训与规律。当着我们抓到了规律后,便使我们的行动由盲目的变为自由的,有明确的方向,并按一定的计划前进。所以,理论与实践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是密切不可分离的。我们天天要领导群众行动,就天天需要理论来指导。这种理论不是凭空想出的,而是从群众中来的,是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把群众盲目的实践,变成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这就是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这就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真正使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真正使马列主义具体化、中国化,并有新的发展。二十二年来,我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就是用这种方法创造了一套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并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增添新的东西。必须认识,一切实际工作中都有马列主义,一切党的正确决定都有马列主义理论。因此,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便不只是去学习马克思列宁的原著,特别要去学习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及党的决定,并要在领导群众实践中发展马列主义。

  为什么说向群众学习,是有关我们有无群众观念及党性纯否的问题呢?因为我们的革命绝不是为着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名誉地位,而是为着基本群众谋解放。而基本群众的解放,又是要他们自己起来动手,才能真正得到的。所以我们在一切工作中,都要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要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与群众融成一片。这就是我们所要求每个党员应有的群众观念,同时也是每个党员有无党性的起码条件。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对待群众的态度,不是站在群众之上,而是站在群众之中,并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的决心。今天,在我们许多党员干部中还非常缺乏这种群众观念。他们在处理一切问题时,常常表现其观念上没有群众,或者只有抽象的模糊的群众,而没有具体的斗争的群众。他们没有从调查研究群众的实践中去想办法,而是从感想从书本上去想办法。没有想到他们所决定的东西,是否符合于群众的需要,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是否能动员群众自觉地积极地起来去实行。他们没有站在群众之中,与群众融成一片,而是站在群众之上,去强迫命令。因此必然脱离群众,必然发展官僚主义,必然不能做好工作。这种人党性大成问题,应该坚决纠正。

——摘自《任弼时选集<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