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制度优势,也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际,回顾我们党启用五年计划的历史背景,分析实施14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辉煌业绩,总结运用中长期规划指导实践的宝贵经验,对于理解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的奥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艰难起步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工业不到国民经济的10%,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农业国的面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共和国领导人殚精竭虑思考的主要问题。
1951年初,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共中央已开始谋划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首次明确提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会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开始编制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开始对“一五”计划进行试编。经过整整一年多的努力,1952年7月试编出《1953年至1957年计划轮廓(草案)》,提出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基本任务和主要指标。
1952年8月,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庞大代表团,带着计划草案前往莫斯科征求苏联政府的意见,并作为向苏联请求援助的基本依据。在苏联逗留期间,周恩来、陈云两次拜会斯大林并专门请教“一五”计划制定问题。9月下旬,周恩来和陈云先行回国,由李富春继续带领代表团留在莫斯科与苏联有关部门进行广泛接触,认真考察学习,征询意见和商谈苏联援助的具体项目。
1953年初,中财委会同国家计委、中央各部、各大区,又在广泛搜集有关经济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一五”计划轮廓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充实。4月,苏共中央、苏联国家计委和经济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的详细意见反馈回来,为修改“一五”计划提供重要参考。国家计委根据中央“计划指标应留有余地”的指示,并结合苏方意见和援助项目情况,对五年计划纲要再作修改。
1954年初,毛泽东下达尽快拿出计划纲要草案的军令。根据这一要求,中央成立以陈云为组长的编制五年计划的八人工作小组,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4月,形成《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初稿)》后,立即送到毛泽东手里。8月,八人小组接连举行17次会议,对该草案逐章逐节地进行讨论修改,然后送给毛泽东审阅。10月,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在广州用一个月的时间,对修改后的“一五”计划草案进行审议。11月,由陈云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用11天的时间仔细讨论“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发展速度、投资规模、工农业关系、建设重点和地区布局等,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进行审议,决定原则通过这一草案。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中共中央主持拟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至此,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圆满结束。
回顾其制定过程,由于旧中国留下的统计资料不齐全,国内缺乏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人才和经验,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和苏联援建重点项目难以确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历时四年、五易其稿,经历了不断修订、调整、补充和反复论证。
经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全面提前超额完成。“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制定实施规划指导实践取得显著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先后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计划(规划)。五年计划(规划)的制定实施,形成了党指引经济发展的科学路径,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发挥,有利于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成为我们党领导经济的有效方式。
编制实施五年计划(规划),将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方略、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化为宏伟蓝图,推动国家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不断前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开启了用五年计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历程:党领导编制并实施从“一五”到“五五”共5个五年计划,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取得“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突破,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站稳的重大转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接续推进用五年计划(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党领导编制并实施从“六五”到“十二五”共7个五年计划(规划),成功开创并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我国生产力从相对落后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谱写了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先后编制实施了“十三五”和“十四五”2个五年规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第一,加快工业化建设,推动现代经济结构构建。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完成了许多“从无到有”的跨越,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正在大步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第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1986年增长到1万亿元,2000年达到10万亿元,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脚步并没有停下,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5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第三,推动经济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9.7元,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4元。2024年我国人均GDP达13445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位居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前列。同时,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可以说,通过14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实施,我们走出了一条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稳健发展之路,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增长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世界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蝶变。
三、制定实施规划积累了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
我们通过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为大国发展锚定坐标、主轴和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指明路径。借由这个载体,党的执政愿景、发展构想得以具象化,成为实践的指南、行动的纲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执行过程中,我们也曾走过弯路,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党在编制实施五年规划的过程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编制实施中长期规划时,既要坚持目标导向,提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增强规划的方向性、引导性,又要坚持问题导向,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增强规划的精准性、实效性。只有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把方向、抓大事、谋长远的同时,做到精准施策、精确发力,才能提升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二是坚持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结合。中长期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在编制中长期规划、出台重要方针政策前,都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只有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在谋划顶层设计的过程中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才能让制定的规划更加符合社情民意、符合人民期盼,具有科学性。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在编制实施中长期规划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全面规划又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才能保证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衔接、良性互动,增强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四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既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党在编制实施中长期规划时,必须在科学判断形势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把握好经济建设稳和进之间的度,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稳和进相互促进,确保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五是坚持决策部署和贯彻落实相贯通。党领导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就在于党坚持把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正是这些做法和经验的相互作用、共生赋能,“中国规划”成为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制度法宝。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