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文明、历史与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11月03日 10:03 来源:《实践》2025/11 作者:关凯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也深刻揭示了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之根
  
  中国之所以历数千年而文明连绵不绝,其根本在于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的文化传统。在东亚大陆的广袤空间内,作为文明实践者的不同族群,经过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认同性和历史延续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换言之,中华文明的人口载体,在古代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不断融合周边族群的“天下之人”,近现代则逐渐演进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
 
  从民族学视角看,“民族”不是生物现象,而是社会文化现象,“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核心资源。传统对于“民族”的界定往往依赖于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如语言、宗教、风俗、服饰等。这种定义往往忽略了特定文明体系内在细分的文化差异之上,还存在更高层次的整合性文化共同体,即文明共同体,其往往以国家政体、地理区域或共同宗教信仰等形式存在,如“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等。

  正如史家柳诒徵所言:“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实体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也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最具普遍性的文明系统之一。

  受东亚大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华文明的历史发生与演进始终保持一种文明意义上的“内部性”,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先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从夏商周三代开始,随着华夏文明不断向周边扩散,在这一片广袤疆域内,尽管包含内部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但最高层次的主流意识形态仍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包括先秦就确定的以“天下观”为代表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下为公、以民为本、仁政德治、有教无类的政治哲学,以及由司马迁提出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文明中天下万邦、天下万民等思想理念体现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即使对于同样具有普遍意义的其他文明体系,中华文明更有融会贯通之能力,如儒释道三位一体等探索。16世纪殖民主义兴起,中华文明受到了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从自在走向自觉,直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生学
  
  早在先秦时期,“天下”观念就已产生,并催生出最初的“华夏共同体”。秦汉以降,历代王朝在天下一统之后,革故鼎新,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大融合之基础,扩展“天下”的辐射边界。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将天下百姓都纳入编户齐民之中;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设立西域都护府以辖之;隋开凿大运河以通南北;唐采取羁縻制度,因俗而治边疆;元承金制,创行省以强化中央集权;明清改土归流以治西南。

  即便天下纷争,中华民族大融合亦不断加深,不断为后世大一统埋下革新的因子、注入活力的源泉。五胡十六国逐鹿中原,各族统治者无一例外选择中原政权国号;北魏孝文帝以汉俗改制,“正音韵、穿汉服、改汉姓”;宋辽金夏相峙持久,契丹人倡“契汉一家”,女真人言“中州一体”。如梁启超所言:“我国先哲言政治,皆以‘天下’为对象,此百家所同也。‘天下’云者,即人类全体之谓,当时所谓全体者未必即为全体,固无待言。但其彀的常向于其所及知之人类全体以行,而不以一部分自画。此即世界主义之真精神也。”

  有清一代,大清王朝作为实体疆域国家,“天下”的边界逐渐被固定下来。然而,1840年之后,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力量到达太平洋西海岸,以中华为中心的“天下”被迫融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外侮深重的百年危机之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救亡图存,也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

  辛亥革命之后,无论是“五族共和”,还是“三民主义”,都无法使旧中国摆脱一穷二白、一盘散沙的处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历经千难万苦、流血牺牲,恢复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变落后农业国为工业强国、变沧海为桑田,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现代史神话,建设成为超大规模现代社会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而观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生成之物。历史如此,未来亦将如此。
  
  “五个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而“五个认同”则是这条主线的思想基础。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认同伟大祖国是根基,没有对祖国的强烈认同,共同体意识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认同中华民族是核心,只有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才能深刻感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认同中华文化是纽带,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关键,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支柱,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复兴伟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族群边界,在尊重族群差异的基础上,融汇传统与现代,迎向未来,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