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乌拉特前旗,暖阳拂煦,为广袤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光辉。田埂间,沉甸甸的玉米穗裹着饱满的颗粒与丰收的希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乌梁素海波光粼粼,清澈的湖面上芦苇飘荡。这片土地正以生态为笔、发展为墨,让乌梁素海畔的“粮仓”不仅装满了粮食,更装满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破“碱”生金:从“荒芜盐滩”到“丰产沃野”
“提到盐碱地,能想到的就是4个字——寸草不生”,西山咀农场副场长张治华的感叹道尽了这片土地昔日的贫瘠。作为乌梁素海西岸的核心区域,西山咀农场5.8万余亩土地中,近半数因湖水长期洇渗形成重度盐碱地。农民们曾反复尝试翻耕、洗盐等办法,却始终难破“春天播种、秋天绝收”的恶性循环。
如何破解长久以来的土地利用难题?“鱼菜共生+农光互补”智慧农业项目给了新答案。
记者走进西山咀农场,多个“鱼菜共生+农光互补”的大棚正在建设中,挖掘机开挖养殖池、工人搭建立体种植架,一派忙碌景象……科技项目的力量正在唤醒这片盐碱滩。
“与我们常见的大棚不同,占地2.2亩的大棚里北侧有四个直径12米、深度2.25米的养鱼池,南侧设置两层种植架,一层种蒜黄、二层种生菜等叶菜,种植架底部排布过滤系统。整个大棚由循环水专利技术串联,用养鱼的水浇灌蒜黄和叶菜,其中鱼的排泄物可被转化为能让蔬菜吸收的硝酸盐,立体栽培的蔬菜根系就像天然过滤器,净化后的水体又回流鱼池进行补充,从而实现‘鱼养水、水种菜、菜净水’的闭环。”项目负责人张亿军详细介绍道。
2024年,乌拉特前旗精准引进这一智慧农业项目,首期开发53.47万平方米盐碱滩,计划建设的180个大棚,目前已开工66个。据测算,单个大棚每年可产出20万斤蔬菜和4万斤鲈鱼,净利润最低50-60万元,是传统种植的8-10倍。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而是乌拉特前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科学治理盐碱地的缩影。
在乌梁素海西海岸高效农业创新示范园区,液态肥站、智能施肥机与管网改造工程协同发力,让7256亩土地的土壤pH值从9.8降至8.1,玉米亩产也从1400斤提升至1800斤;先锋镇1300亩重度盐碱地,则摇身变为食用菌基地,179栋种植棚年产菌包1200万磅,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在生态理念的融入、科技手段的加持下,这片曾泛着白霜的盐碱荒滩逐渐“改头换面”,不仅守住了“米袋子”,更减少了土壤盐碱化对乌梁素海流域的生态影响,成为集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价值高地。
从“荒芜滩”到“聚宝盆”,乌拉特前旗走出的不仅是一条土地改良之路,更是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滴水成金:从“大水漫灌”到“智能滴灌”
作为河套灌区的核心区域,乌拉特前旗的耕地面积有346万亩,在巴彦淖尔市各旗县中居首位,播种面积达322万亩。农业用水是旗里的用水主体,占全旗总用水量的70%以上。
过去,这里的耕地长期采用传统灌溉方式,大水漫灌不仅费水、费肥,没被吸收的化肥掺合着土壤里的碱分,还会随着农田退水“一股脑儿”往下游淌,汇入乌梁素海,导致湖泊频繁出现绿藻泛滥、水质下降的问题。
“要护好乌梁素海,先得管好田间水”,一场围绕“每一滴水”的农业节水行动,就此展开。2020年开始,乌拉特前旗在全旗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乌拉特前旗赛忽洞嘎查村民刘秀珍家的地是第一批试点。“开始我们很担心,这么细的管子能浇好地吗?”刘秀珍笑着回忆起当初的疑虑。很快,技术员带着设备上门,不仅帮她在田垄间铺好滴灌带,还加装智能施肥罐,将化肥溶解成精准配比的液体,跟着水滴直接输送到玉米根部,既不浪费水,也不浪费肥。
刘秀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428亩地,之前全部施肥得用12小时,1个小时浇1亩地,现在1.5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施肥,1个小时可以浇3亩地,每亩地可以节省200多吨水,省时省力。算下来一亩地能省120块钱,玉米亩产更是提高了600多斤!”像刘秀珍这样受益于节水技术的农户,在乌拉特前旗还有上万户。
目前,全旗已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174万亩,农业节水率超30%,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约20%。更关键的是,从2011年至2025年,乌梁素海的氨氮浓度下降60%,磷含量下降70%,湖泊水质稳步提升至V类。
在田间地头的节水行动中,辐射面积5800亩的乌拉特前旗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是智能节水的先行者,自2020年建设以来,便以“智能节水”为核心,打造了一套全链条节水体系。
走进示范园的核心园区,一座巨大的新投入使用的银灰色储水罐格外显眼,这个巨大的储水罐集中了1500亩核心园区的机井水。“不同于普通储水设施,储水罐不仅能沉淀沙石、稳定水压,还能通过太阳加热井水,避免冷水刺激作物根系。”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俊介绍道。
储水罐旁边的智能控制系统就是让“手机管田”从想象变为现实的“大脑”——通过这个系统,管理人员打开手机APP,就能远程操控开关、调节水肥配比,实现全自动化管理。
“目前,我们每亩用水量大概是290多立方米,较以往下降20%,远低于国家标准。今年又在1500亩覆盖区域加装了70套土壤监测传感器,可实时检测40公分深度土壤的含水量与水势,这些数据将用于精准计算灌溉水量,进一步优化灌溉流程。”刘俊说道。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人工管水”到“智能控水”,这里的“每一滴水”都不再是匆匆流走的资源,而成为浇灌生态之绿、滋养经济之果的宝贵养分。
变废为宝:从“生态包袱”到“富民产业”
金秋时节,乌梁素海的芦苇荡依旧浩浩荡荡。只是今时不同往日,这片曾经的“砍了没人要、堆着占地方”的滞销品,早已摇身变成能撑起一方特色产业的“金宝贝”。
走进内蒙古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菌包厂大棚,长势旺盛的灵芝映入眼帘。菌包厂销售经理李静介绍,灵芝是生产芦耳之余的新尝试,而培育灵芝的菌棒原料正是那些平日里不起眼的芦苇。每年从3月份开始,菌包场就忙碌起来,大量的芦苇秆被粉碎制作菌包、注入菌芯,4月完成挂袋,5月中旬就能见到芦耳了。
时间回溯到2019年,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脱贫攻坚政策东风,带领当地渔民向芦苇要效益,从零起步发展芦耳产业。正是这一新的尝试,不仅破解了芦苇滞销带来的生态难题,更激活了乡村发展活力,让渔民的生活悄然改善。
不同于东北木耳的原料配方,这里的核心优势在于“本土化”——芦苇均取自乌梁素海本地,无需外购,仅需支付人工与机器加工费,大大降低了成本。“以前我们主打黑木耳,现在技术成熟了,除传统黑木耳外,已拓展粉木耳、白玉木耳、桃红木耳,而且同步种植灵芝、银耳、金针菇、白蘑、赤松茸、大球盖菇等,品类逐年丰富。”李静说道。
随着技术升级与市场认可,芦耳的价值愈发凸显,因其富含硒元素、糖分与膳食纤维,成了市场“新宠”。如今,全旗已建成213栋食用菌生产棚,年产富硒干耳达745.5吨,每栋棚年均能带来5万元收入。
芦苇的价值远不止于培育芦耳。随着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深入,当地对芦苇的开发利用逐步多样化。灵巧的手艺人将芦苇编织成苇席、苇帘,或是精雕细琢成芦苇画;更有企业将芦苇变成高端建材,在乌拉特前旗城北的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内,芦苇经筛选、粉碎、高温压制等多道工序,蜕变为无醛环保、硬度出众的芦芯板,这些板材凭借绿色优势,远销新疆、辽宁等多地市场。 在高效消化本地芦苇资源、缓解生态压力的同时,也为企业与从业者带来了可观收益,真正实现“一份芦苇,多重价值”。
漫步在乌梁素海畔,繁茂的芦苇荡如今多了几分富民的温度,在随风摇曳的沙沙声里,满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鸣。
(调研组成员:吕亚娟、王婷、宝鹿尔其其格、王亚楠;执笔:宝鹿尔其其格)
专家点评:
乌拉特前旗生态粮仓实践与启示
文明
乌拉特前旗生态粮仓的成功实践,是黄河流域现代农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例,以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打通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双赢路径,为北方干旱区农业绿色转型树标杆。
从“荒芜盐滩”到“丰产沃野”的盐碱地治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彰显了“生态资本增值”逻辑。当地摒弃生态消耗型改良,引入“鱼菜共生+农光互补”模式,构建闭环生态链,使盐碱地实现从“生态负资产”到“经济正资本”的转变,成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典范。
从“大水漫灌”到“智能滴灌”的节水实践,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破解“水资源浪费—湖泊污染”的困境。“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农业用水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了乌梁素海水质。这既体现了“藏粮于技”的科技力量,又落实了水资源“四定”理念,凸显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资源高效利用保障粮食与生态安全。
从“生态包袱”到“富民产业”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遵循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把乌梁素海芦苇转化为木耳生产原料、芦芯板等,既降低了生态治理成本,又延伸了绿色产业链,也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使生态粮仓兼具“粮丰”与“景美”,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研究员)